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原创推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原创推荐).docx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原创推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原创推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总书记的指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以张富清老英雄为榜样,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勇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7月4日,中共湖北省委在武昌举行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恩施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刘海伦以《保家卫国战功赫赫》为题,讲述了张富清老人在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恩施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田文莉以《深藏功名为民造福》为题,讲述了张富清老人在火热的建设时期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以《朴实纯粹坚守初心》为题,讲述了与老行长打交道受到的触动和震撼;张富清孙女、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张然以《坚强刚毅永葆本色》为题,从一位晚辈视角呈现眼中的爷爷。张富清同志事迹感人,催人奋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楷模。一、学习张富清同志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精神实质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本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学习。一是学习张富清同志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牺牲精神。1948年,张富清24岁,在瓦子街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359旅的一名战士。入伍仅4个月,他光荣入党。“坚决跟党走,为人民去打仗,让千千万万个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了张富清坚守一生的初心。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当时,敌人在永丰城内修筑了明碉暗堡,张富清所在连队挑选了3名技战术最好的班长编成第一突击组,张富清是其中一员,他们的任务是把两个五六米高的碉堡炸掉,为部队前进铺路。寒夜,张富清背着六七十斤的炸药包、手榴弹、冲锋枪,翻墙进寨。交火时,他的头部被子弹掀起一块,如果弹道再低一点,当场就牺牲了,他不顾枪林弹雨,匍匐前进,迂回接近到敌人碉堡底下,快速用刺刀刨出土坑,埋下八枚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为抢时间,他放弃用导火索,而是将手榴弹的引线连在一起,系上一条绳索,向旁边一个侧滚,手动拉开引线。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尘土、石头、弹片飞扬,张富清却被巨大冲击波震得吐出一口鲜血,3颗大牙当场脱落,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张富清一人坚守阵地长达五个小时。28日凌晨我军发起总攻,永丰战役胜利结束,共歼俘敌76军25000余人,彻底粉碎敌人新的军事部署,有力配合了淮海战役。战斗结束后,张富清才发现另外两名突击队员没有回来,全连120多人只剩下七八个,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不在了,他失声痛哭,整整哭了一夜!这是他心底永远的痛啊。张富清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和,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荣立特等功,三次荣立一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并且荣获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勋章一枚。他对党忠诚,坚决听党的话,真正做到了“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二是学习张富清同志深藏功名、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张富清同志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也甘于奉献,初心不变。1954年,张富清从部队转业,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当即决定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选择去鄂西山区最偏远、最困难的来凤县。“共产党员,要坚决听党的话,党说去哪里,就去哪里。”从城关粮管所主任、粮食局副局长,再到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三胡区副区长,从一个困难村到另一个困难村,他带领当地百姓实现粮食增收,组织考察评价他:“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1960年,他母亲病危时,正值自然灾害,他放不下手上的工作。接到电报的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时候坚决保证不能有一个人饿死。工作如此繁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把工作做好,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尽孝!”不久,他母亲病逝。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忍着悲痛,一个人爬上山顶,对着家乡的方向慢慢跪下……1975年,张富清又把联系点选在最困难、海拔一千多米的高洞管理区,村寨四面悬崖,外出不便。当时,张富清想,再艰难也要把这条路修出去。用挖锄开山刨石、靠人力肩挑背驮,在最难最险的鸡爪山,瘦弱的张富清腰系绳索,像蜘蛛一样趴在岩壁上,握钢钎、抡大锤、打炮眼,120多个日夜,张富清终于带领大家凿出一条生命之路。有一次,妻子孙玉兰让儿子去给张富清送衣服。儿子走了一天,看到的是父亲白天做苦工,夜里就睡在牛圈上方,木板上垫一层薄薄的稻草,到处都是跳蚤、臭虫、蚊子。儿子怎么也没想到父亲的生活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但他也只能在这里陪父亲睡一夜,等第二天天亮再回家。回到家里,儿子边哭边将父亲的境遇告诉妈妈,并转述张富清对家人的叮嘱:日子不会一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