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探讨框剪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探讨框剪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摘要:选取框剪结构布置剪力墙,既满足了建筑的不同需求,又使得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本文提出要重视框剪结构体系的概念设计,并对框剪结构设计在建模中起到关键作用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参数进行分析或给出选择范围,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加以论述。本文主要讲述了框剪结构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工程实例,从何总结了矿建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关键词:框剪结构;概念设计;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973文献标识码:A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推荐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在地震来袭时,通过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将剪力墙与框架连接在一起。剪力墙部分是主要抗侧力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使结构的总体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在剪力墙的刚度退化后,承担后期的地震力作用。通过不同的塑性耗能机构,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达到抗震设防的目标。一、概念设计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更注重概念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设计甚至比分析计算更为重要。因为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的复杂性,人们对地震作用认识的较为局限。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高层结构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等因素,都可能使结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抗震设计的一开始就需要按照抗震的要求和减少破坏的规则来选择地基和基础,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考虑材料的延性,预先把握抗震的薄弱环节。再通过设计计算及结构措施处理,才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房屋建筑。进行概念设计时,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场地情况、梁柱的截面、剪力墙的布置及材料强度等级的变化等。在框剪结构中,剪力墙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采用这种结构时应在两个主轴方向都布置剪力墙,形成双向抗侧力体系。尤其抗震设防烈度较高时,应避免单向布置,再加以控制结构的各项参数指标,来进行综合的概念设计。二、结构设计1.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剪力墙宜均匀的布置在建筑物周边,充分发挥抗扭的作用。平面形状凹凸较大处,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予以加强。纵、横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或设计成带边框的剪力墙,组成L形、T形和口字形,并使整体结构的刚心尽量与建筑的质心重合,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转能力,应遵循对称、均匀、周边、连续的原则。2.刚度特征值在同等条件下,结构刚度特征值过大。抵抗地震作用主要由框架承担,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差,结构常不能满足变形要求,框架受力过大,梁、柱截面尺寸加大,导致不经济。反之,刚度值过小,说明剪力墙数量过多,抗侧刚度增大,自振周期较短,使得地震作用较大。因此,尽量使刚度特征值介于1.15~2.4之间,使整个结构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受力均匀,协同工作,安全可靠,这对设计者初估框剪结构的刚度分配比例十分重要。3.水平作用下的位移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规范给出了能更为简便的参数规定:层间位移角应不大于1/800,这是衡量结构抗侧刚度的一个指标。不考虑偶然偏心时的位移比一般应该都在1.2以内,考虑偶然偏心时,只要不大于1.5即可,这是衡量扭转刚度的指标。不满足时,应该先考虑建筑物周边抗侧力构件的调整。可以采取增大剪力墙,也可以加高连梁等方法。4.剪重比剪重比体现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反映强烈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与结构体型、结构布置和抗震设防烈度有关。剪重比不满足,说明结构的抗侧刚度不足,地震力偏小。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1)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2)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3)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5.框剪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综上所述,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剪力墙刚度与框架刚度所占的比例,对确定结构体系的成立及框架在此中的构造要求有较大的影响。这在《抗震设计规范》和《钢筋硷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如《高规》第5·1·3条中规定: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当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基底弯距小于总弯距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也就是说当框架部分的刚度占抵抗弯距比例大时,需适当提高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加强其构造。第5·5·7条规定: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当框架柱底部截面承受的地震剪力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0%时,一、二级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分别提高0.1。也就是说当框架部分的刚度占抵抗弯距比例较小时,结构体现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因此按降低一个抗震等级的柱轴压比来控制截面,放松了对框架柱的延性控制条件。以上即反映了合理利用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