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序:为突出《临床医学概论》的特点,体现非临床专业医学教材特色,彰显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的相关性,本课程将与心电图、B超检查密切关联的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仪器的基本知识作为重点,力求简要阐明病因、发病机制和仪器检查的实用性,使同学们易于理解、便于自学,在深刻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guīlǜ)及防治疾病的原理与措施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医学仪器原理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课程为24个学时,分六个章节讲授。紧紧围绕医学专业内容,讲授部分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仪器检查原理和临床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教材以《现代临床医学(línchuánɡyīxué)概论》为基本版本,扩充《诊断学》相关内容。体现授课内容的权威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本课程为1.5个学分;课程结束后,采用开卷考试。第一章:常见(chánɡjiàn)症状第一节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jītǐ)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较早晨(zǎochen)稍高;剧烈运动、高温环境下、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二、体温的测量通常以腋下体温检测(jiǎncè)为常用测量方法。口腔(舌下)温度一般在36.3-37.2℃之间,比腋下温度高0.2-0.5℃;肛门内温度一般在36.5-37.4℃之间,比腋下温度高0.4-1.0℃。1.致热源性发热(fārè)是主要原因,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leukocyticpyrogen)血-脑屏障体温调节中枢交感神经皮肤(pífū)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散热运动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产热四、临床表现(一)发热(fārè)的分度1.低热:37.4-38℃2.中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二)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shānghán)高热期。2.驰张热:体温(tǐwēn)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超出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yītiān)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chíxù)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chíxù)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5.不规则热:发热(fārè)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胸痛是临床上常见(chánɡjiàn)的症状,主要由胸部疾病所致,少数由其他疾病引起。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也与疾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第二节:胸痛第二节:胸痛第二节:胸痛第二节:胸痛一、引起胸痛的常见病因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骨(lèigǔ)骨折等。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心瓣膜疾病、心包炎等。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血气胸、肺梗死等。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肿瘤、气肿等。5.其他:食管炎、食管癌、隔下脓肿等。二、胸痛部位与疾病关系*胸壁疾病:疼痛部位局限且有压痛。炎症性病变伴有局部红、肿、热表现;*食管与纵隔病变: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疼痛多在心前区与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与小指;*气胸(qìxiōnɡ)、胸膜炎和肺梗死:胸痛多位于患侧腋前线与腋中线附近。三、胸痛性质与疾病关系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xīnjīɡěnɡsǐ):疼痛更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食管炎:多呈烧灼痛;自发性气胸:早期有撕裂样疼痛;胸膜炎:常呈隐痛、钝痛和刺痛;肺梗死:突发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