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pdf

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展开全文01坎坷求医路我是1986年从学校毕业的,我上的是一个三年制的专科学校,那时候农村孩子要考上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有幸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但上学一个月后,便有了退学的想法。习惯了数理化的我,根本听不懂阴阳五行之类的中医课,缺乏国学功底的现代学生,面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可能不仅仅是我一个。只是因为父亲的坚决反对,我才勉强读完了三年的课程。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人员少,条件差,病人也很少,整日无所事事,我看不到在这里奋斗的前途在哪。于是,我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尽管每年的总成绩都能超过国家线很多,但外语太差了,考了三年,英语最高36分,于是考研之梦破灭了。1993年,我调到了县人民医院,但给我安排的是行政工作,一直干到2000年。那时候我已经学校毕业十四年了,人已到而立之年,我的同学好多已是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而我的事业尚未起进步。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段,现在想起来都心痛不已。2000年,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脱离了行政工作,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2001年10月进修结束。同年11月,在中医科上班,开启了我的中医生涯。当时中医科4个人,我从医时间最短,病人也最少,压力很大。经过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到2005年的时候,每天门诊病人差不多有十几个了。和高年资的医生相比,已没多少差距了,病人反应也不错,总算在中医科站稳了脚跟。当时我已经四十岁了,常常自嘲:虽非大器,却也晚成。02困惑与迷茫最近四五年,随着阅历的增加,门诊病人在逐渐增多,其中不少是慢性疑难病患者。如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免肝、长期肝功能异常;代谢性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精神类疾病:抑郁症、重度失眠;还有妇科的不孕不育等等。这些病人或经介绍、或慕名而来,但因其病程长、病况复杂,且病人多已辗转求医,身心俱疲,治疗起来,有的很有效,有的改善不大。最困惑的是:有效的,说不出因何有效,无效的,错在哪里?理论和临床都进入了瓶颈。患者不满意,自身压力山大。我始终认为:一个中医,如果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历练,他应该是一个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成熟医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当一个医生,尤其是中医,临床到一定阶段,如果理论没有提高,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重复。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全国中医数以十万计,但高水平者寥寥无几的原因。面对困境,我也努力过,拼命地看书,希望在书中找到灵感,名中医的书看了很多,方子记了不少;走马灯似的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幻想专家能破疑解惑;甚至跟风看易经,学习五运六气,但结果令人失望。这些努力,既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我的理论素养,临证水平也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我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内心很困惑:不知道中医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03拜师学习2016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肖相如师父主讲的《伤寒论》公益讲座,当时讲得的是半夏泻心汤,讲座很精彩:半夏泻心汤病机是什么?寒从哪来,热因何生?外证如何?那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师父讲的很清楚。后来我参加了肖相如讲伤寒第二期的学习班,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前后四个月时间,对《伤寒论》全本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很大,解决了许多年来疑惑不解的问题:如表证的概念,外感病如何辨别寒热,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厥阴病等等,对我帮助很大。2017年8月9日,通过考试,正式拜肖老师为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师门学习。一、初学时大家躁动不安、疑虑丛丛第一学期学内经。大家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成书年代久远,语言文字古奥,义理深邃难懂,再加上历经战乱,辗转传抄,简脱文断,前后不伦。后世注家众多,认识不一,学习难度可谓大矣!毕业后我曾多次试图重读《内经》,但每次都因畏其深奥,有始无终。师门6个月的《内经》学习,师父规划了《内经》的学习重点,明确了学习的进度,学习任务拆解到每周,并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大家需要根据进度翻译每周规划的内容,并总结每段原文的要点,对内经有了解后,开始系统课程学习。由于以前没有过这样的必须自己动手的学习方式,刚开始,大家都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到疑惑,进而产生了畏难、退却的思想。那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在群里讨论:这样学行吗?这样下去我们能提高吗?下这么多功夫有用吗?一大部分学员表现出了信念不够坚定,信心不足,不适应这种学习的方式,质疑学习效果等问题,显得躁动不安,疑虑重重。后来,师父发现了这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一对一的电话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