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战争诗的三类主题.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李白战争诗的三类主题.docx

李白战争诗的三类主题.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白战争诗的三类主题李白所写的关于战争的诗歌按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第一类,反对战争,同情民生疾苦。唐人常以汉代喻唐朝,讥讽明皇黩武穷兵,好喜边功,发动不义战争,造成兵士死伤惨重。且看李白这首诗: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其十四))此诗写天宝六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之事。当时,国家富庶,但玄宗侈心动、贪边功,授意哥舒翰率众兵攻打坚固却并无多少战略重要性的石堡城,结果造成军士死伤殆尽,后果极其悲惨。《唐宋诗醇》说:“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间直入时事,字字沉痛,当与杜甫《前出塞》参看。”再看这一首: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三十四))诗中反映的是天宝十年杨国忠、鲜于仲通等发动的南诏之战。由于土风不便,瘴疠伤害,馈饷缺乏等因素大败,造成远赴云南的士卒死亡人数达二十万之多。李白描绘的正是这一非正义之战所带来的父母妻子别离,战士远赴死地的人间痛苦。诗末两句对玄宗提出当用文德使远人来服的恳切建议。《唐宋诗醇》评论说:“‘群鸟夜鸣’写出骚然之状。‘白日’四句,形容黩武之非。至于征夫之凄惨,军势之怯弱,色色显豁,字字沉痛。……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可见李白关注国事民生的诗可以和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作一较高下。上面这些诗体现了李白珍视生命,关注国事,同情士兵行役之苦的人本仁爱思想,其思想价值丝毫不逊色于杜甫。第二类,反映了人应当积极报国、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且看: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白马篇》)此诗李白模拟曹植的《白马篇》,表明了人当立功边塞的远大抱负。末两句“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以退隐避世为耻,颇有一种傲睨一切的自负在里面。立功边塞豪情十足的诗还有《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一),“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其二),“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其六)等表达了驱除外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其中不乏要求取功名的意愿。《出自蓟北门行》:“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从军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也是表达类似主题。在这些壮怀激烈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士们的边地生活之苦:“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塞下曲》其二),“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其五),“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出自蓟北门行》),尽管边地气候恶劣,生活艰苦,但一想到能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苦就不算什么了。以上诗歌辞壮气豪,体现了李白想要立功边塞、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有着激奋人心、热爱祖国的积极效果。第三类,思妇闺怨之愁,表达了对妇女生活的关心。从妇人的角度,由于战争造成夫妻间的相思别离之苦,这类诗歌往往写得哀怨含蓄,韵味悠长: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写一个妇女对遥远燕北地区服兵役丈夫的思念,诗中没有写自己直接想念丈夫,却通过物候变化委婉道出对丈夫思念之久。萧士云:“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秋思》)兰蕙是女人所配以悦男者,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然而,由春到秋,兰蕙再凋,是则一年又过去了还是等不到心中的人归来。思妇之心,何其悲也!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子夜吴歌》其四)一句“明朝驿使发”让我们感到时间之仓促,一个“抽”一个“冷”字让我们感到妇人心灵手巧而又心意拳拳,一句问语“几日到临洮”活脱脱地把思妇内心极度渴想的痴情神态勾勒出来。短短几句话,诗人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良痴情贤惠的思妇形象,可谓简洁传神,言简义丰。如此痴情的思妇形象在《捣衣篇》里展现得更为具体明晰、凄婉动人:闺里佳人年十余,颦娥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