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编辑精选.docx
上传人:猫巷****傲柏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说》教案编辑精选.docx

《马说》教案_3.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集合十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马说》教案篇1目标: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点: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自行设计二、解题及作者简介《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指导。)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②食不饱:()尽①或尽粟一石:()②而不能尽其材:()其: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解释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2.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回读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回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