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案(通用13篇)总结是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思考写作主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确保文章有吸引力和价值。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案篇一一、活动背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二、活动目的:为庆祝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也为提高大学生对读书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漫步于书廊下,畅游于书海中,从而学得更多获得更多,读者协会携手景德镇学院图书馆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读书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三、活动主办方:图书馆、读者协会、社团联合会。四、活动时间:2014年4月23日。五、活动地点:景德镇学院图书馆。六、活动流程:活动1:宣传海报: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天,告诉亲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在这一天,请关闭电视一小时,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共享阅读的乐趣;从这一天开始,经济再困难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从这一天开始,确立一种信仰:“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标语:1.读书有得,乐在其中!2.阅读美化心灵,知识成就未来。3.好书启智怡情,阅读助你前行。展览板:图书馆一楼大厅。电子屏幕宣传:滚动播放标语。活动。2、图书馆温馨提示语征集。3、景德镇学院图书馆馆徽(logo)设计大赛。设计要求:1.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易于识别,适合景德镇学院图书馆在各种场合和载体上使用。2.蕴含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展现图书馆尊重知识、服务读者的理念。3.图案力求简洁而蕴藏深意,并具视觉美感,符合标识设计规范。4.参选作品应为未发表和未使用过的新创作作品。三、投稿要求:1.投稿人必须以电脑完稿,作品需提交a4纸规格彩色书面稿件与电子稿。2.设计图稿须有设计和创意的详细文字说明,填写于报名表内设计意涵一栏,字数在300字以内。七、活动安排:(一)前期活动宣传。制作活动宣传品,展板、海报、横幅等。在活动前三天落实。(二)活动组织。在学校内、图书馆进行向读者进行活动宣传,组织读者参加活动。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案篇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并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自那时以来,这个独树一帜、墨香洋溢的节日声誉日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其宗旨和意义也逐渐深入人心。以节日的形式,让人们向那种健康、高尚、纯粹的生活方式回归,向那些为人类开拓了自由、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伟人致敬。这是真情的呼唤,这是深沉的缅怀。不论肤色,无分国别,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表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信心和希望。在这一世界潮流之中,我们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多读书、读好书,正成为今天我们全社会的共识与需求,一股股清新的.读书之风扑面而来。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我们倡导师生爱书、读书,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一部好书就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是一次鲜活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并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让同学们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内涵有文化的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对人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而一个不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也是一个缺少灵魂的人。书籍教会人表达个人情感,用更丰富的内心去理解世界,不接触书籍,可能会有精彩的人生,但精神世界会比较贫乏。在大学阶段接触书籍必不可少,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书香校园”中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为庆祝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也为提高大学生对读书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漫步于书廊下,畅游于书海中,从而学得更多获得更多。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请捧起心爱的书,在温馨的环境里享受阅读的快乐,请相互介绍一本最喜爱的书,传递美好感受,请一起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