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曾国藩名人语录曾国藩名人语录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有名的语录吧,语录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名人语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曾国藩名人语录1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3、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4、肝气抑郁最容易伤害人。5、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谅于下。余之所以颇得心民勇心者,此也。——《曾国藩书信》。6、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曾国藩书信》。7、宜专意整顿营务,毋求近功速效。——《曾国藩书信》。8、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曾国藩书信》。9、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曾国藩家书》10、尔欲稍有至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曾国藩家书》11、和字能过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曾国藩家书》12、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曾国藩家书》1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14、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15、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曾国藩16、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曾国藩17、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18、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19、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20、文涵万古江山气;道续千年丝竹声。21、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方法。22、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曾国藩23、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曾国藩24、"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遗人口实。照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曾国藩25、曾国藩平时再忙,都要坚持每天早上临帖,读十页史书给儿子做出榜样,纪泽在他的影响下课业大进,他还用自己读书几十年的切身体会,对儿子的课业做详尽的指导,启发,那份耐心,细心,完全不像出兵打仗的.将领,而更像孜孜不倦的先生。26、百战百胜,不如一忍。27、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曾国藩28、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29、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足之选不行得,姑节取其次,以待缓缓教诲可也。30、人苟能自发愤,则圣贤好汉何事不行为?何须借助于人?曾国藩名人语录21、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2、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3、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4、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5、家勤则兴,人勤则健。6、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7、凡用兵打仗上的事,做一节就说一节,若是预先便去说后面的好几节,到后来往往与事实不符。8、君子大为超过常人之处,只是在虚心这一点上。9、完全没有静字功夫,想要做到心的凝定,能达到吗?10、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以长久可以宏大的。11、扶助危困拯救灾难的英雄,最主要的是要经得起心与力上的劳苦。12、人才不遭遇困厄则不能激发潜力,不心存戒惧深怀忧虑则不能发达。13、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曾国藩书信》。14、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曾国藩书信》。15、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矣。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曾国藩书信》。16、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曾国藩书信》。17、今日之善退,正以为他日善进之地。——《曾国藩书信》。18、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曾国藩家书》1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曾国藩家书》20、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