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jiǎnyào)介绍:第一阶段:银行(yínháng)主导阶段第二阶段:(资本)市场主导(zhǔdǎo)阶段第三阶段(jiēduàn):证券化阶段(jiēduàn)(正式进入理论沿革(yángé)的讨论)1、纯货币理论问题研究阶段(jiēduàn):1750年左右至1930年左右2、货币金融理论独立形成阶段:1930年至1950年后期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这样一种地位。众所周知,这场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但却迅即席卷了整个西方(xīfāng)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美国为例,其GDP在1929—1934年间下降了24%,大批企业和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凋敝,物价剧烈波动,货币金融制度受到极大的冲击。这次危机使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年,1934年西方(xīfāng)世界的工业生产只相当于1908年的水平。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及危机结束后,产业界、理论界和政界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危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英国学者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堪称当时经济理论界对危机思考的集中反映。在这部后来被奉为经济学经典的著作中,凯恩斯依据对大危机发生原因的深刻分析,系统批判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学全新的理论框架、思维范式和政策方向。凯恩斯否定了市场经济能够自动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状态的自然均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新范畴,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开出了具体的政策药方。在凯恩斯的政策药方中,最重要的便是赤字财政政策和低利率及增加货币数量的“廉价货币政策”。经济理论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凯恩斯革命”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研究开始进入经济理论的主流。因此,大约在1940年代前后,西方各国大学中货币金融专业的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一般认为,1939年美国金融学会正式从美国经济学会中分离,单独成立以及1946年《金融学期刊》的出版(chūbǎn)标志着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了。与“凯恩斯革命”相适应,当时的金融学关注的问题带有极强的政策导向——从当时在《金融学期刊》所刊登的文章来看,绝大多数讨论的主题相当集中,包括联邦储备政策、货币增减对于物价与企业活动的影响、租税问题以及公司理财、保险和会计等等,而可能出于对股市大崩溃和30年代大萧条的痛苦记忆,此时的金融学术界几乎很少谈及与股票市场或投资相关的课题,即使有少量的文章,一般也主要集中在讨论流动性、股利政策以及退休基金等问题上。第二大阶段:1950年至今,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形成与继续发展阶段本阶段最大特点:在继续关注货币政策的同时,着眼于(资本)市场运行,旨在探讨企业、居民微观经济行为,尤其是各种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风险、供求和定价等的金融理论分析逐渐融入了金融理论发展的主流。在金融学科发展到金融经济学形成时,已经具有了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心点和方法论: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所谓的“无套利均衡”分析方法,即使用(shǐyòng)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金融学科作为经济学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独立学科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