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宇航员是怎么返回地球宇航员是怎么返回地球宇航员,或称航天员,全称宇宙航天员,则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人。确定太空飞行的标准则没有完全统一。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宇航员是怎么返回地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宇航员怎么返回地球宇航员返回地球时间:预计下午2点,神十一返回舱将降落在内蒙古阿木古郎大草原,各项准备已就绪。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的感谢和敬意。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明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科技人员们也做足了功课。光飞船降落伞主伞就有1200平方米大,有3个篮球场那么大。并且,飞船还是“手自一体”的。此外,通过着陆缓冲技术的应用,航天员可以“软着陆”。宇航员返回地球准备一、飞船有“自动挡”也有“手动挡”这一次,为了航天员的安全,GNC(制导导航控制)系统提出了“出现一个故障系统正常工作,出现两个故障保证飞船安全返回”的设计原则,在此思想指导下,502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先进的救生控制技术保证了航天员从进舱、升空,到返回地面各阶段的安全;高精度返回控制技术保证了返回地球时的落点精度,缩短了搜救时间;多种独特的控制模式,使飞船即使在阴影区发生故障也可确保人船安全。其中,还有一项最低调的技术——神舟九号之前就一直存在,但从来没有使用过,也不希望用到,那就是“手动控制系统”,也就是说,神舟飞船从出生就是“手自一体”的。手动控制系统是载人航天器区别于其他航天器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保障,所以手控系统的研制和自控系统是同时启动的。二、降落伞1200平方米有3个篮球场大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就肩负起我国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的使命。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考虑到航天员的舒适度,载人飞船降落伞系统不仅对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同时还对开伞动载、稳定性、下降速度等性能指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降落伞的体积和重量方面也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该降落伞系统的设计难度非常大。24年来,飞船降落伞系统在构成、结构、材料等方面接受了多次改进,自神舟八号起增加了伞衣保护布和牵顶伞,降落伞整体工作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今,飞船降落伞已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相对质量最轻,开伞程序控制、加工和包装工艺最难,开伞动压包络范围最大的降落伞。三、着陆缓冲技术飞船将“软着陆”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可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宇航员良好的乘坐体验,508所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实现了返回舱“软着陆”。508所采用的γ光子测距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发动机点火高度,下降的返回舱再次“紧急刹车”,进一步将下降速度减小到安全速度。从神舟十号飞船开始,γ高度控制装置首次采用国产化设计,填补了国内高精度γ光子测距技术空白,并通过半实物仿真试验,全面验证了产品性能。使用结果表明,产品工作可靠,我国从技术上实现了独立解决飞船安全回收的难题。飞船回收过程一气呵成,全靠回收分系统的智能控制功能。具体而言,回收分系统具有自行进行故障检测和判断并自动进行主、备降落伞切换的功能。由软硬件组成的回收控制装置,可以不用地面台站和航天员的干预,自主判断返回舱所处的返回状态,自动选择不同的程序,发出回收着陆指令。同时,它还以机械钟表控制作为冷备份进行保驾,重要控制部件采用了冗余设计,从而提高了回收着陆程序控制的可靠性。四、航天员可手动脱伞回收程序一旦启动,就没有“可逆”的余地,为此,508所设计了正常返回、低空救生、中空救生等多种故障情况下的回收工作程序,提高了对飞船不同返回状态的适应性。自神舟九号起,飞船回收着陆系统在程序脱伞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航天员手动脱伞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着陆场环境对飞船及航天员的威胁,提高了航天员的生存安全性。由于相当部分的试验条件无法满足,如气动偏差、大气环境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