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写人生旷达的诗词苏轼写人生旷达的诗词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写人生旷达的诗词,欢迎阅读。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1】毫无疑问,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苏大胡子的词风格变幻很多,豪迈,婉约,其中颇多令人惊喜的篇章,但是这首词,却是以它的淡定打动了我。写这首词的起因应该是一场雨。当时老苏嫡居黄州,某日去看自己新置的良田,却不料途中遇雨。一行人没有带雨具,自然是颇为狼狈,此时老苏的完美风格就体现了,俨然是从容不迫,泰然自若。这一场雨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是以老苏当时的处境来说,肯定是没有心情去待见的。不慌张已经很好了,如果去怨天尤人,应该是惹人讨厌的。好在老苏不是这样的人。其实老苏这个人蛮可爱的。读过他的一些诗词,也知道他的一些小故事,最出名莫过于那个佛与牛粪的比喻。虽然他一直算是一个豁达之人,但是在政治生涯里,却屡屡受挫。俗话说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可是到他这里没有任何意义,他从来没有叱吒一时的时候,也只好做个陶渊明般的闲人,自顾自的闲云野鹤。牢骚不是没有的'。他自己在《卜算子》里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又在《临江仙》里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可见他这人也非圣贤,也有牢骚满腹。可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是身处如此的逆境,依然可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心态,依旧可以发现“山头斜照却相近”的美景。因此,再转回头去看时,一切云淡风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不顺心的时候,也都有苦闷无处发,天下孤独人唯有我一个的时分。可是,是这样的沉沦下去,还是勇敢的走出逆境,则是每个人的修为而定了。回想往昔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时光。一切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看着自己空空的双手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该如何度过。纵然是拼尽力气,也到处碰墙,到处撞壁,如同噩梦一般无法逃脱。然而不管噩梦有多久,终究有醒来的一天。如今再次回想,一切恍惚还在眼前。现在的生活用安稳平定四个字已经可以形容,虽无荣华富贵,但脚踏实地,一步步偊偊而行,终可以朝自己向往的目标多前进一步。过往还是会常常想起,但幸好彼时有朋友,有家人,也算有一股支持的力气。如今坐在宽敞的房间里,写着自己想写的文字,看窗外一片蓝天白云,悠闲恬然。此生遭遇自是无法与老苏相比,但与其诗词为伴已久,多少学得其一些为人心态,收获良多。纵然有什么萧瑟之处,也无非是过眼云烟,一切烟消云散。安心过好以后的每一天,便是开心充实的人生。纵然逆境再次降临,不惧怕。【赏析2】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正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他才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样寓义深刻的咏物词。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苏轼不久前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了。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的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多次重复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浣溪沙》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而后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