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大学生返乡务农 “知识青年”回乡,行吗?.docx
上传人:Jo****31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大学生返乡务农 “知识青年”回乡,行吗?.docx

200大学生返乡务农“知识青年”回乡,行吗?.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大学生返乡务农“知识青年”回乡,行吗?200大学生返乡务农“知识青年”回乡,行吗? 放弃省城工作,带领乡亲们搞起了苗木种植——这是29岁的大学毕业生王杰的选择。在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正定县,回村务农的大学生已达200多人。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介绍,为留住人才,正定县专门出台文件,为农村人才建立档案,跟踪培养,并推荐优秀人才参选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经济上有收入、政治上有待遇。同时通过贴息贷款、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一个农村娃,十年寒窗跳出“农门”,从此留在城市,成了农村发展的局外人……这一幕,近30年来一直在上演。然而,在河北正定,有200来名80后、90后大学生,毕业后却回到农村,重新拿起锄头。与父辈不同,他们弄完秧苗,还要再弄电脑,奔忙在市场两端。这些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在外求学、务工、经商的“中间群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弥补农村青壮年流失留下的空白吗?他们能不能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事业,同时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只有好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在年轻人最富激情、最渴望创业的时候,谁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正定县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编者大学生返乡,能干什么?种粮种菜、销售农资、广告策划,业务干得风生水起上个月的一天,石家庄遭遇强风袭击。南楼乡南楼村,浑身是土的王永波站在地头,看着被卷走塑料膜的8个大棚,眉头紧锁,几万元就这么没了。妻子王小英安慰他,“没事,抓紧补种,损失没多大。”这一天,南牛乡东贾村,魏晓宾也来到碧玉蔬菜基地高台上察看蔬菜大棚,幸好只有几个损坏。去年的雾霾天气导致西红柿绝收,他损失惨重。同一天,北早现乡小客村,王杰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赶到村西的复耕沙地,看到离土10厘米的美国竹柳冒出了小芽,20亩地一派生机盎然,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这几个农民,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返乡创业大学生。他们家在农村,都曾到大城市求学、工作和生活。如今,他们不单自己回乡奋斗,还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这拨人中,王永波的名头很响:西南农业大学毕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校友。2003年一毕业,王永波跑到山东寿光学了一年种蔬菜,后回家创业,从一个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干起,到今年,种植面积260亩,他计划再增加100亩。魏晓宾是名80后,自嘲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定向培育生”,家里有个农业大企业,肥料生产、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几个环节都有。他接下父亲最看好的.“希星农庄”,有1000多亩。两年下来,农庄的绿色有机蔬菜摆进了石家庄等地大超市,尤其是香菜,专为广东、香港订单生产。“与其在城里漂着,不如在村里扎着。”29岁的王杰毕业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原本在一家药品销售公司干得不错,但始终有一种无法融入大都市的隔阂。他回家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去年是5万多元,预计今年收入最少10万元。徐晓静本来是老师,后来辞职,拜师学艺,租地种花。去年挣了10多万元,明年计划增加新品种。“土地不是问题。这些大学生先在自家土地起步,然后通过土地流转,做大规模。”南牛乡代乡长贾建中说,除了返乡创业外,全乡还有近50名大学生返乡就业。比如,在海特无公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肥料配置、农机具管理、劳动力安排等岗位的“中层干部”,都是大学生;在碧玉蔬菜生产基地,从田间生产到销售,再到广告文案策划,也是大学生负责。正定县委组织部青干科科长徐巍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200来名大学生在从事农业生产。书读得不赖,种地行吗?奔忙于市场两端,弄完秧苗还要弄电脑“书你读得不赖,那种粮、种菜,行吗?”王永波刚开始搞大棚种植,村里人打量这个“不务正业”的大学生,满腹狐疑。王永波决定证明给乡亲们看。他用5年时间,不断改造日光温室大棚,最终做成了适合本地气候特性的简易大棚。“寿光靠海边,日照充足,咱这儿冬天日照少,照搬他们的日光大棚,效益并不理想。搞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王永波告诉大家,简易大棚成本低,回收快,它适合农村,更适合底子薄的创业者。头两年干得不错,乡亲们开始主动找他,希望一起搭伙。2007年8月,王永波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联合22户农户,成立了正定县鑫农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600亩地,用100亩搞设施蔬菜,500亩开展适度规模种地。等王永波弄完了马铃薯地,记者跟着他去合作社办公室,听到有人唤他,“永波呀,啥时候把村里的地都种了呀?”原来,听说王永波计划搞千亩玉米示范方,村民们热情很高。在规模化经营上,魏晓宾走得也很扎实。稚气未脱的他领着14个大学生一起创业,“我们碧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20亩的20个蔬菜温室大棚,150亩的48个冷棚。”他们毕业于全国各地,学啥专业的都有,还有的家在外地。“刚入伙的人,可不是来了就坐办公室,要到地里先干一年,练成侍弄秧苗的高手,承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