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潼关的文章主旨优秀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潼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东端、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素有秦地东大门之称。潼关一带,商谓桃林,周称渭芮,春秋为桃林塞,秦属宁秦县。汉高祖五年,始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和船库,后更名为船司空县。王莽始建国元年(9),更名船利县,东汉复命船司空县。东汉后,名称、归属多变。明洪武七年(1374),朝廷设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1376),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乾隆十三年(1748),改设潼关厅。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民国三十年(1941),潼关与华阴划界,民国三十三年(1944),潼关县与河南阌乡县划界,至此,潼关县区域范围才固定下来。1958年12月,潼关县改名潼关人民公社,属渭南县管辖。1961年4月,改设潼关区工委,为渭南县派出机构。1961年8月,恢复潼关县建制,此后,名称和隶属关系至今未变。潼关,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夸父倒下的地方。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潼关别名桃林大概与夸父逐日的传说有不解之缘。杜甫潼关吏中“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的诗句,写的就是唐代发生在潼关一带的安禄山与哥舒翰之战的结果。给潼关增添古老色彩的还有人类的始祖女娲。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从天庭来到凡间。当她云游到黄河急弯处,看到这里的美景时,遂产生了眷恋之意。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神力抟土造人。女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夜不停地劳作,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倒在了黄河岸边。弥留之际,她嘱咐子孙,死后将她葬在劳作了一生的黄河岸边。子孙们遵照母后的遗嘱,将其葬在黄河北岸。女娲姓风,故称其墓为风陵。风陵附近的渡口为风陵渡。“风陵晓渡”,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潼关八景之一。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在传说中女娲创造生灵时宿居的潼关东山上,建起了女娲祠,在女娲于东山上观河赏景之地,建起了观河宫、望河楼,并把东山称为女娲山。潼关以关得名。据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又据潼关卫志载:“潼关先名冲关,言黄河自龙门冲华山而东也。后因关西一里有潼水改名潼关。”潼关为天下名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秦岭、黄河之间是南北走向、深百米、长30余里的天堑壕沟—禁沟,禁沟之上,有十二连城护卫,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春秋时期,已在此部署兵力、据隘而守。据史料记载,潼关的关始建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曾经历了“三度建关、两度迁徙”。潼关关城为唐天授二年(691)以后所建。此后,各朝各代都对唐潼关城进行加固、修葺、增建甚至大规模扩建,使关城更加坚固、完善、美观。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重地,古人笔下的“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是雄险潼关的代名词。唐代杜甫“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和崔颢“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诗句是描写潼关险要的著名诗句。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去西岳华山途中经过潼关时,也记录了“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艰险:“二月晦,入潼关……黄河从朔漠南下,至潼关,折而东。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锁之。”唐以后苦心经营了1000多年的古潼关,从抗战到文革,仅30多年时间,经过日寇隔河炮击、空中轰炸,民众响应政府号召忍痛搬迁拆城,文革毁掉西城门楼三次厄运,就几乎消失殆尽,留给后人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无限的遗憾。潼关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的屏障,自兴建后,周边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设潼关卫,为军事指挥机构,所辖范围很大,“关门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是对其战略地位的精辟概括。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左右国家局势的战争达百余次,曹操与马超之战、安禄山与哥舒翰之战、黄巢潼关之战、李自成南塬大战等闻名古今。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华北,山西南大门运城沦陷,日军妄图攻破潼关进而攻占大西北,英勇顽强的潼关军民依靠天堑黄河和坚固的关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保卫了大西北,在中华民族的抗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潼关作为古关,千百年来,文人武士、迁客骚人路过于此,或惊其天险,或观其美景、触景生情凭古咏今,感怀万千,留下了大量咏潼关的诗文,杜甫的潼关吏、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便是其中的名篇。潼关作为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曹操、哥舒翰、黄巢、李自成等都在此留下了征战的足迹和不朽的故事。厚重的黄河文化、关隘文化、战争文化,使得潼关的黄河老腔、古战船、踩高跷、背芯子表演成为“一绝”,名闻遐迩,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