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周易是哪个朝代的易经新版多篇【前言】周易是哪个朝代的易经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易经》第十二卦·否卦篇一俗话说得好,智慧源于阅读。而天下智慧集于易。时下,研读易者,如火如荼,国内国外,莫不如是。孔子也说过“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于是,我也在假期中读读易。易,也称周易,或称易经。虽是占筮之书,但其寄寓的深邃哲学原理的思维方法,让易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甚至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们。“朝乾夕惕”、“自强不息”,蕴含丰富的人生励志;“柔顺含弘”、“厚德载物”,蕴藏精妙的处事心得;“作事谋始”、“潜龙勿用”提醒人们做事要谨慎;“”同人于野,成大功者必须要“顺乎天而应乎人”;要想无往而不利,就要低调做人,“卑以自牧”;凡事想得开,自然就“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今天开读,先了解了周易的内容结构(经和传),了解了学习周易的主要门径,知晓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内在规律,懂得了卦及卦义、爻及爻义……“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义,可以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智慧,也是人类文明中的大智慧:变易,反映了宇宙万物,永远居于变动之中,四季更替,岁月流逝,人事代谢,变是主流。不易,讲得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我们在研究宇宙万物时,要在纷繁复杂的万事万象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抓住实质,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简易,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要点,加以解决。这就是智慧。有哲人说过,简要是智慧之魂。易用阴阳和六十四卦来象征宇宙的万事万物,以简驭繁,这种简易,不是最大的智慧么?读易,虽易,但得之不易也。《易经》第十二卦·否卦篇二《易经·季传》中讲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行变化而成鬼神也。”注解:我们一般都把五行当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声)。我们知道它是个多音字,最常用的还有个行hang(第二声),在这里,不妨把它理解成行来作图。会发现一切都不可思议地便于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声)。那么首先是这十个数分别两个两个一组,共五行。分为天和地两列。“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的意思是“13579”在为天的这一列。剩下的偶数“246810”则应该在地字那一列。这样天数有五个数字,地数也有五个数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个数相加都有一个值。接下来作者解释了这些值分别是多少: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就是天数的数字相加就等于25,地数的数字相加就等于30。和在一起算是55(这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意思)。那么这些数字的具体位置怎么定呢。别急,文章还有另一段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是这些数字应该的位置。“天一生水”不妨理解为,天字下,1对应的位置应该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对应的位置和它相辅相成。这也应证了“阴阳相合”,辅佐生成的说法。为了便于理解,笔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数字用红色标记出来,以便于观察。其余的都这样类推理解,把数字填入相应的框即可。另外还有一个观点也很重要。“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对照一下我们绘制的表格,确实天下都是阳数,地下都是阴数。而且文中还讲到每行分阴阳,分别是阳五行,阴五行。我们的表格是都具备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所谓的“阳五行”就是由“1”这些阳数组成的行。“阴五行”则是由“2”这些阴数组成的行。只是这里比较特殊,每个阳行或阴行的内容只有一个数字而已。至于怎么用这张表格来推衍其他的卦象,笔者还未真正接触《周易》,暂时先讨论到此。如有后续发现,希望能精彩继续。周易作者篇三《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否定孔子作《易经》的大学问家很多,如欧阳修、龚自珍。当代学者钱玄同精心考据后认为“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断言:“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清儒家学者几乎一边倒认为“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康有为则认为:“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12]“周”之涵义篇四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13]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因周文王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