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新的方式、新的趋态、新的态势。党的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如经济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社会治理新常态、文化强国新常态、生态文明新常态等等。,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表现为“九大特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又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1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重点在落实好六个“抓”,即抓稳定增长,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抓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抓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抓创新支撑,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抓改革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抓民生改善,挖掘经济持续发展的可靠潜力。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新风貌,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创造。从严治党新常态要求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表现出“八大特征”,即思想教育从严,着力解决“总开关”这一根本问题;干部选用从严,着力形成正确的导向和风气;管理监督从严,着力规范管班子带队伍的制度措施;惩治腐-败从严,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改进作风从严,着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常态;制度治党从严,着力完善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约束从严,着力强化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全党意志;落实责任从严,着力构建党委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从严治党新常态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巩固从严治党的新常态,重点在突出“五个新”,即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形成作风建设稳固的新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打造风清气正的新局面;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并重,开启刚柔相济的政党治理新思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权力2运行制约监督的新规律;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格局。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我党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表明了依法治理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常态。党的以来,社会治理紧紧围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改革创新,凸显新常态“六大特征”,即更加重视权利保护,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权益有了充分保障;更加重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作用,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重视基层治理,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基层综合服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基层基础工作日益巩固;更加重视网络治理,舆情管控和网络治理能力加强,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加重视公共安全管理,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反恐等公共安全领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加重视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成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素。面对新常态,社会治理重点在突出“四治”,即突出法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突出共治,构建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共同体;突出自治,夯实基层自治这个实现社会民-主法治的重要基础;突出德治,强化公民治理这个社会治理的核心。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文化强国新常态党的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常态呈现“六大特征”,即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