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泄漏管理制度.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防泄漏管理制度.pdf

防泄漏管理制度.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用文档.防泄漏平安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加强公司危险化学品管理,预防和杜绝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发生,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提高设备设施平安运行的可靠性,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根据国家平安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企业泄漏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21〕94号〕,特制定本制度。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储存、输送、周转、使用等防泄漏管理工作。3.职责3.1平安环保科负责本制度的编制、修订、会签、下发学习工作。3.2生技部、设备科、物管科负责本制度的执行工作。3.3总经理负责本制度的监督、落实工作。4.定义及危害4.1泄漏是指工艺介质的空间泄漏〔外漏〕或者一种介质通过连通的管道或设备进入另一种介质内〔内漏〕的异常状况。4.2根据泄漏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同,将泄漏分为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和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两种。4.3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有毒有害介质泄漏可导致职业病、中毒、窒息、死亡等事故。5.工作程序5.1源头管理。5.1.1公司在制定年度平安环保工作方案时,应将相关防泄漏问题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并制定工作方案。将泄漏管理与工艺、设备、检修、隐患排查等管理相结合,并在岗位平安操作规程中表达查找漏点、消除漏点、控制泄漏率等要求。5.1.2各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储存仓库,以及使用车间,应..实用文档.安装可燃、有毒气体报警探头,并伴有声光报警装置,确保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发生泄漏后相关报警设施能够第一时间启动。5.1.3检维修开车前,对高温设备要严格按升温曲线要求控制温升速度,按操作规程要求对法兰、封头等部件的螺栓进行逐级热紧;对低温设备要严格按降温曲线要求控制降温速度,按操作规程要求对法兰、封头等部件的螺栓进行逐级冷紧。5.1.4生产岗位、维修人员应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日常、定期维保,建立维护保养制度,确保生产设备、设施无跑冒滴漏状况发生。5.1.5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进入公司前,应确保运输车辆阻火帽〔阻火器〕安装到位。5.1.6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卸车时,仓库管理人员应对桶装化学品进行确认,有无泄漏状况,有无涨桶及泄露痕迹,对于异常料桶暂不入库,单独存放,确认或采取措施无泄漏前方可入库。5.1.7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槽罐车进入卸料区后,应停稳熄火,采取防溜车措施,静置15分钟以后,连接静电接地报警仪后,方可连接卸料管道。开关卸料阀门、卸料泵,必须由本厂保管员进行操作,严禁其他人员操作。卸车过程中,司机、押运员、保管员不准离开现场。5.1.8公司院内周转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时应确认有无涨桶及泄露痕迹,假设有异常,联系保管运至平安地带后检查确认,无异常前方可周转使用。5.1.9给车间备料,必须由保管员、上料员共同操作,严禁其他人员操作打料泵。备料期间,保管员和上料员不允许离开现场。5.1.10上料过程,所有物料桶必须轻搬轻放,严禁野蛮操作,严禁滚桶行为。运输过程应匀速、平稳。5.1.11所有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仓库、临时仓库均应建立巡检制度,有相应岗位人员进行巡检、记录,相应岗位负责人进行检查、确认,如有异常立即上报。5.2使用过程管理..实用文档.5.2.1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进入生产车间后,应有明确标识,并且应指定区域放置,严禁乱摆乱放。5.2.2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到达岗位,必须静置15分钟以后进行抽料操作。抽料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允许离开现场。5.2.3所有反响釜、沉降釜、暂存釜、冷却釜有进料口的必须对相关管路进行静电跨接,防止静电富集产生电火花;5.2.4生产人员在上料过程中应防止跑冒滴漏发生,所有涉及物料输送管线应定期检查,发现有泄漏迹象时应第一时间进行紧固处置,假设无改善立即反响当班维修人员,管线存在跑冒滴漏状况时,禁止使用。5.2.5上料完毕后应给上料管足够下料时间,确保管壁物料不能滴漏。下料完毕后将进料管取出,对进料口进行处理后固定。5.2.6各种反响、沉降、冷却过程开始后,应关注釜的阀门、法兰、机泵、人孔、压力管道焊接处等连接处有无漏气状况,发现泄漏立即进行紧固处理,假设无改善立即反响当班维修人员。5.3事故泄露管理5.3.1现场人员发现泄漏后应第一时间关闭或翻开相关阀门,关闭运行设备,翻开仓库或车间应急通风系统,降低相关区域内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浓度。5.3.2生产管理人员接到报警信号后,立即通过工艺条件和控制仪表变化判别泄漏情况,评估泄漏程度,并根据泄漏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5.3.3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对报警及处理情况做好记录,并定期对所发生的各种报警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