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摘要:近些年来对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及农田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问题比较普遍,使一些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功能发挥低效,已影响了局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阐述了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了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的日益增加,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问题日益严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一、充分认识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农灌骨干水源工程缺乏,陈旧失修的水利设施比重大,建设、管理机制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旱灾、洪灾,致使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有限,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做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切实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实施力度,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而修建的田间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是相关连的,但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损失。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工程质量差,不能达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农民自建、自管工程,虽然在灌、涝区规划或区域性水利工程规划中规定了建设和维修养护标准,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组织、监督检查、验收等建设和维修养护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多为农民自己,施工单位本身没有质量意识,相关的建设标准落实不到位,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工程建设质量和维修养护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工程目的不明,重复建设隐患多。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小区域农民自己建设,工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其后果会导致在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多数工程都是小区域范围内农民自己根据目前最急需的情况,仓促开工,不从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效益去思考,这样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复、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质量隐患。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除应急的抗旱打井和“农办公助”等少量投资由政府投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基本上由项目受益村自筹。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难度较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很难按时筹集到位。所以导致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放低标准建设,只要保证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过低,过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三、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3、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水利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