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1如何从英语教学走向核心素养,这学期里在组长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深度思考--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接下来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感悟。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二、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往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只重知识掌握,轻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尤其是中、慢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三、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走向核心素养的必备之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尝试、看书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获取过程,实现迁移,最后掌握方法,明白算理。四、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教师可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是出错,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2今年的寒假,我认真拜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聂校长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的确是给一线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授郭华所著。该书是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的一本,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读了这本书,我对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即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符合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综合实践。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通过教育来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从以上核心要点中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深度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如果我们的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那么学生往往就成了知识搬运工,而缺少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甚至是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对于我们熟悉的古诗词的教学,很多老师在常态教学中就是给学生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把诗句、注释、诗意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背下来,保证考试不失分即可。却忽略了诗词所传递的文化之美。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单纯的教授知识,缺失了学生素养的培养。同样是古诗词教学,《渔歌子》一课,如果关注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传承文化之美。教学时,将《渔歌子》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定为:抓住景物特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之美;情感升华点是借助背景资料走进诗人内心,感受田园诗的情怀之美。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整个教学分四个板块:1、关注长音与节奏,读出韵律美;2、圈画景物想其特点,感受画面美;3、借助资料,走进人物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