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语故事第一篇: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第二篇:成语故事8、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了解成语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些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2、难点:感悟故事包含的道理二、学生状态解读:学生对短小精悍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需要花时间细细品味,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三、教材简析:本文共有三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迟早会混不下去。《画龙点睛》告诉我们:作文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精辟的语言点明要旨,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矛盾实物(尽量准备)或图片等。五、常规活动:背来自寓言的成语。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生自学课文。4.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夸口戳穿腮帮俸禄(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三)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三)精读《滥竽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四)精读《画龙点睛》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