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docx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2022-03-0518:00:02小编:admin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没有阶级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人安居乐业、丰农足食。这个令人向往的世界被称为“桃花源”或“桃源”。桃源仙境既是虚构的,义是现实的,寄托了诗人的理想。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使得生活在痛苦、不幸、抑郁、落魄境遇中的人们对之向往不已。正是它的飘渺的神秘感,使得无数人试图探索理想世界的奥秘,找到自己向往的桃源胜地。其实桃花源记中写到桃花的仅有一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怎么会使得桃花源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与桃花这一典型意象的意蕴丰富有很大的关系。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历经历史的沉淀和历代的发展、衍化富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一、桃化的世俗意象桃花作为意象,最早出现于作为文学源头的诗经中。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十榛榛。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诗以桃花起兴,描写了女子出嫁的热闹场景。诗中以娇艳动人的桃花烘托新娘亮丽的容颜,桃树花繁叶茂的景象则是婚后瓜瓞绵绵的幸福生活的象征。桃花盛开的时节是三、四月份,因此诗中女子出嫁的时间正是春意盎然之时。桃花在诗中虽仅用于衬托女子的容颜,却因此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意蕴,它象征着春天和茭好的事物。给人带来希望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大概就是桃托源记巾桃花最基本、最原始的涵义了。同时由于诗中女子出嫁于桃花绚烂盛开的时节,所以以后提起桃花人们就会将它和女子联系起来。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云:“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代诗歌中大量以花喻女人的想象大概来源于此。同时,春天对上古的年轻男女来说也是谈情说爱的黄金季节,桃夭明显保留了上古婚姻这一习俗,桃花作为婚爱时令的产物,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在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中,桃花的意蕴越来越丰富。而诗经・周南・桃天中桃花世俗意象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巾桃花世俗意象的原型。真正使桃花意象作为女子和爱情隐喻而家喻户晓的是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孟綮在本事诗中把这首诗敷衍成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从而使“人面桃花”成为中闰文学中的一个经典表达,也使女子和爱情的关联在桃花意象中更加紧密。题都城南庄中的“相映红”句写出了眼前所见人花交映之美,包含了欣赏、珍惜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其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笑春风”使人联想到的是温馨恬静的田园生活。盂柴在本事诗有云:“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这里面,不免有桃花源记的影子。可见桃花源的理想对传统文人来说已是影响颇深。当然桃花意象的内蕴被进一步引申,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子意象。桃树由于三年可结实,七年便老化,树龄不长,所以被古人称为“短命花”。这一特性被诗人赋予青春易逝的生命飘零感。如唐李贺将进酒中“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时光的幻灭写得凄美之至。当遽然而逝的生命意味和桃花所隐喻的女子形象联系在一起时,桃花便成为红颜易老或红颜薄命的忧伤叹息。明唐寅落花诗云:“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飞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飘落的桃花和黛玉的悲凉、凄惨命运交相辉映,让人感叹。二、桃花的神话意象和桃花的世俗意象相对应,在瑰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中,桃花还被赋予一种传奇色彩。就桃树而言,自古就流传着关于“大桃木”的故事,如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曲蟠三千里。”就桃的果实而肓,魏晋时期即被称为“仙桃”,其中的长生不老之意极为明显。就桃花而言,常常用以形容仙人的容颜,如宋李等编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云:“伯山甫者,雍州人也。人华山中,精思服食,时时归乡里省亲,如此二百年不老。……其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以药与之,女时年已八十,转还少,色如桃花。”因此,桃花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时间和自然的永恒。桃花神话意象的原型是流传甚广的两王母仙桃宴的故事。其本事最早见于旧题为汉班固所作汉武帝内传中,据说:“昆仑山之神西王母于七月七日会汉武帝,武帝设宴相待,席间,王母予之以鲜桃四颗,桃味甘美。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这则故事显然是上古神话杂糅的结果。桃木被视作驱鬼避邪的仙木古已有之,这种观念在民间广为流传。乞至汉代,桃驱邪禳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山海经中的“曲蟠三千里”的“大桃树”。所结之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