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精选21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精选21篇).docx

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精选21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精选21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力。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教学水平。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篇一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三、学法指导: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二)讲授新课。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2、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三)巩固练习。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四)归纳整理。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五)布置作业。课本p20习题1.2[a组]1。高一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下载篇二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__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四、学生学情分析。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五、教法特点。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