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化苦旅随笔文化苦旅随笔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文化苦旅随笔1人生在不同的生命时段有不同的困惑:正如少年时听雨歌楼上,壮年于客舟中,老来则听雨僧庐下。余秋雨先生正是这样,在生活带来的困惑中,他盘桓疑虑于做文化研究与其余生活精力的分配问题:做学问势必会走入单调窘迫的人生,弘扬学问总是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何时我们辉煌的知识文明竟会给人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在我的印象里,精神与体魄、深邃与青春是无法修饰同一个人的,这样总有一种老不老、少不少的违和感。我不否认,我有这样的想法,是被一种人生惯性思维体制化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囚犯们,在一种环境下呆的太久,不能或不敢让思想愈矩。但是,我又觉得人的一生是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如同作者思考的那样:身与心的平衡,何时我们才可以身与心彼此相互了解、互相包容、互相交流地完全重叠?我们发现,不是岁月不允许,就是经验不允许。于是,作者带着“远方有多远?”的疑虑,背上行囊悄悄出发了。1、看这本书时,心里还是有失落的,因为一路上,作者几乎都是在人文景观地区游览,看时总有一种在吞咽文化大餐的意味在里面,佳宴过多,总没有一些清淡的野味来调和!后来一想,毕竟作者的意图是寻文化之旅,名义上是观赏自然山水,实则是在找寻内心的人文山水。可惜在我眼中,如今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越来越不能契合,旅游景点和其文化内涵被大力开凿,因此人文山水的底蕴愈来愈脆薄,而自然山水风光也愈来愈人工化。如今旅行的意义,似乎不再是寻找自然和历史人文的契合,而是在寻找那座依稀没有被商品化磨灭的精神与物质废墟。2、作者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我认为这是多么幸运的“负载感”,历史的沉淀是负荷于有共鸣者的心上的,只要身临其中,稍稍一回头,就是穿越千年的风声与鸟鸣,和着不变的江流回荡,细细入耳——这难道不是历史的馈赠?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的不可能,能在时空坐标中点出让我们清醒又沮丧的一点。我把这一点理解为人生的各种“定位”,向往自由的人是讨厌“定位”的,旅行者如此,跳槽的人如此,叛逆不拘的人也如此……可是很可笑的是,这个社会的规则是需要大部分人的“定位”才能顺利运转,因此就必定有大部分人无知或有意识地奉献出自己的“自由”,以完成社会的“不定位”,从而社会才能继续前进。因此当我们面对“定位”无能为力时,总是可以找个高尚的借口: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我们正是为民族的后代子孙们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3、人在漂泊中,就有了“故乡”这一词的出现。作者说“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很有历史时空感的话语,从个人看,人人都有故乡,都有躯体上的归属;但从家族长河中看,每一个家族都有漂泊的属性!家族没有真正的根,但是地域上的独特文化却是由这些“漂泊的家族”凝聚而成,所以为何地域文化却没有漂泊呢?反而有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会越扎越深,想来这也是一种奇怪现象吧,毕竟复杂的变迁不是用常理逻辑就能解释明白的。4、余秋雨先生到白莲洞时,从幽暗的环境中窥探到了人类与洞穴的怪异缘分,这来源于人类对洞穴的早期占有吗?这让我想到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走出洞穴的.人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可是洞穴里的囚徒们只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子来推测外面的世界,当获知一切真理的囚徒迫不及待返回告诉其他囚徒真相的时候,他们都说他已经疯了!我们何尝不是身处洞穴的面壁人,何尝不是形而上地看待这个世界,如果不像作者一样走出洞穴,如何体会外面世界的美好和悲凉。因此我觉得,人类与洞穴的缘分,不仅是上古时期的生存缘分,更是有精神上的依赖缘分。不过中国的洞穴与西方的洞穴好像不太一样,中国文人是以进入山洞来寻找真理世界(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而西方人则提倡走出山洞寻找真理,可是也都殊途同归了,都是于现实人生中找到另外一个修养精神的乐园:一种是修隐山林,一种是大隐隐于世。我认为“山洞”是个很好的意象,它就是一条时间隧道,一端连着现世,一端连着古老,让亘古不变的月光可以自由穿梭其间,让古今中人,看着同一个月亮,思考不同时代的人生。5、因为这本书,我爱上了“废墟”这个词。作者说“中国缺少废墟文化……历史不是层累的,必然有毁灭,有葬送,因此就必须有废墟。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不错,这种起起落落的形式,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在社会更迭中反复出现,在个人人生经历中反复出现……可是,有脱离这种“废墟”的事物吗?有的,无数的古迹名胜:金字塔、神庙、长城……但他们也只是形式上不是废墟,试问现在还有多少古代建筑还保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