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卷分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一份好的试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试卷分析1一、均率统计二、试题分析本试题分两大块,(一)是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二)是非选择题,有简答题16,材料题17、18,探究题19.这份试题,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中基础题约占75%,基本上没什么难度,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应用、综合类试题约占25%,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拔高、探究。整体来看,试卷中无偏题、怪题。三、答题情况分析及存在问题(一)单选题8题: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这个知识点,学生教容易忽视。11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课堂教学时,没有给学生细分。所以,好多学生选择北宋。14题:题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学生们不能很好的`对三个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所以造成失误。(二)简答题和材料题16题:本题较简单,考察的都是死知识,但是对于运河开通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是答不到点上。语言组织和答案要点的把握有欠缺。17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本题较简单,主要的失误在于对科举制特点的归纳。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对这个知识点的讲授不到位。18题:学生用事例说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时,语言的组织不当,丢了分。(三)探究题19题:学生基本都能拿满分,答案比较死。失分点主要集中于,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上,学生的答案要点不完整。四、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2、课堂上精讲多练,空出时间让学生识记背诵,给方法,给时间,给结构,增效果。3、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4、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历史试卷分析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如果我们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2.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的哪一原始居民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3.下列哪项属于历史史实而非传说A.炎帝和黄帝B.禅让制C.大禹治水D.禹建立夏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种姓制5.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A.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B.公元前10世纪50年代C.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D.公元前11世纪50年代6.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争霸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适合的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7.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我国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完成的A.变法B.起义C.谈判D.战争8.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关系示意图,此图反映的内容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等级制9.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D.东汉时期10.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11.在农业生产中,老百姓往往按节气来安排农时,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12.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灵渠13.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14.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孟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