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一、作家简介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翻译家,上海南汇人。曾经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艺术哲学》等,另著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钢琴艺术家。1957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在国外听说后就没有回国。于是,父子之间只有通信,这就是家书——百万读者喜爱的经典家书。但是,家书只有傅雷写寄到国外的信,却不见儿子从国外写寄回的信。1957年,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傅雷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傅雷又遭受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他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愤自尽,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由于父亲的“问题”,傅聪被迫于1958年底移居英国伦敦,当时这被称为“叛国投敌”。在遭受冤屈20多年后,傅雷夫妇1979年4月得以平反昭雪。傅聪也应邀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在遗嘱中,逐件交代欠保姆的菜金多少,借某人的书放在哪里之类。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文革给中国文化史造成了又一巨大损失。傅聪1934年3月10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是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七岁半开始学钢琴,19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1954年傅聪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8年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录制了约50张唱片。他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四十七年,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英国《泰晤士报》:傅聪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美国《时代周刊》: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傅聪是钢琴天才,更是中西文化共同培育出的旷世的钢琴诗人。《傅雷家书》也许能够使我们理解今日炉火纯青的傅聪其成长背后的音乐之外的许许多多……傅聪——《时代周刊》亦曾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傅敏——迄今他仍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2.《傅雷家书》作品简介《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3.主要内容、情节【主要内容】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①讨论艺术;②激发青年人的感想;③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④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主要情节】①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告诫儿子应怀有赤子之心;②儿子在精神消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