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赏析.docx
上传人:是你****馨呀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枫桥夜泊赏析.docx

枫桥夜泊赏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枫桥夜泊赏析枫桥夜泊赏析15篇枫桥夜泊赏析1《枫桥夜泊》tángzhāngjì【唐】张继yuèluòwūtíshuāngmǎntiān,月落乌啼霜满天,jiāngfēngyúhuǒduìchóumián。江枫渔火对愁眠。gūsūchéngwàihánshānsì,姑苏城外寒山寺,yèbànzhōngshēngdàokèchuán。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三个意境的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组合,“月落”“乌啼”和“霜满天”,因为这三个意境不可能同时和同空间地存在。意境一:皎洁的月光西落,意境二:乌啼一声划破寂寥的长空,意境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弥漫一天的白色秋霜。“月落”和“霜满天”不可能同时空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境;而“乌啼”和“霜满天”也是虚写,我们试想,在漫天一片银白色秋霜的眼前,作者是怎么能亲眼看到那“啼”的是“乌”呢?最多是凭经验判定而已,作者能断定和亲耳所听是实的是“啼”。这一组意境有声有色,以动写静,跨越时空。是环境的渲染和铺垫。最可感的是“啼”和“霜满天”,令诗人情绪无处着落和凭寄,只能面对一天秋霜,听心灵的孤魂在横无际涯的弥漫秋霜中追寻和游弋。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的“眼”是“愁”。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江枫”是寒山寺山门外的“江村桥”和“枫桥”。其间约150米。鱼舟依桥而泊,点点渔火仍然在霜天里朦胧可辨。诗人独在羁旅,栖身滞舟之中,夜泊枫桥,长夜难以入眠。故托物言志,因心生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而水上之舟多与愁结缘,正如清代词人李清照所言:“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武陵春》)”唐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而水,自然引发“愁”绪。南唐后主李煜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我们注意到“桥”这个意象,多有横跨、承载的.象征意义,横跨在舟和水之上,恰巧与愁绪构成相逆的意象反差,达到欲罢不能的艺术效果。“对愁眠”是本句的落脚点,也是重心之所在。尤其是“对”字,抒写出诗人难以入眠,愁绪难以排解,在如“火”的愁绪中的煎熬与无奈,只能在愁之中渴望入眠。这里我想到李白的:“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独坐》)。”其中的“相看两不厌”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相”和“对”有着相同的字意,而两人的境界和诗绪却天攘之别。江村桥,《苏州市志》载:“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江村桥重修记》载:“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后因乏于修护,拱券松动,桥面、桥台及栏杆多有损毁,1983年8月再次整修。1984年6月竣工,共用一万四千余元。”王昶《袁又恺渔隐小圃记》:“枫桥之水从梁溪(即无锡)来,过桥分支西南流,别为西塘。又有桥,名江村,其南则袁子又恺渔隐小圃在焉。”江村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东西向跨古运河,跨度9。8米,为石砌单孔拱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宽2。1米,向上25级石级到顶,长38。7米;桥面3条竖石,中间宽大,两侧对称,桥面宽2。4米,长2。88米;北堍直接33级石级,底宽3米。石桥栏间用砖封砌。(《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枫桥”,“在阊门外九里,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吴郡志》)明高启《泊枫桥》诗:“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诗名涉及枫桥的有范成大、陆游、程师孟、沈周、曹仁虎诸名家,与张继《枫桥夜泊》诗同名的有朱彝尊、董灵顶、毛大瀛、李绳诸诗人。诗里枫桥不下百首。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即苏州城外的寒山寺。这一句是诗人思绪的回环跌荡,思绪收放自如,语句平白如话,毫无雕琢的边痕。既由远到近地点明了寒山寺的地理位置,也表明了作者愁绪的心情在恍惚迷离之中无所着落,让读者跟着诗人到“姑苏城外”一游,由“姑苏”到“城外”再到“寒山寺”,让驿动的心找到归依之处、栖息之所。这就印证和表明了众生本具佛性、皆倾心向佛的本性。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这首短短的四句诗,诗人却用了一个整句,来说寒山寺。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也是三个意象的主观组合。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辩解“夜半钟声”是实写还是虚写,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全句乃至全诗的谐和而美妙的意境。夜半时分,从寒山寺,有钟声飘进了客船。语句同样平白如话。这钟声荡开了诗人的愁绪、警醒了诗人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