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方渡小学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方案为了贯彻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淮安市《关于进一步提升文明校园创建水平的通知》(淮文明办〔2020〕20号)精神,巩固近几年来文明校园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学校文明水平,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追求“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过硬,教育质量优良”的发展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建设,落实“六个好”的标准要求,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二、建设目标(一)领导班子建设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思想先进、意识超前、作风过硬、懂得管理、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团结带领行中全体员工把学校打造成一所社会公认的“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优良,教育质量过关”的学校。(二)思想政治教育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实效性的原则,坚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道德、体验道德、践行道德,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三)师德师风建设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倡导“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校以师强、师以校名”的校本意识,艰苦奋斗、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创业意识,以身作则、严以律已、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的形象意识,乐于学习、肯于钻研、自强不息、赶超先进的发展意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四)校园文化建设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努力营造充满浓郁书香气息、人文气息、文明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五)活动阵地建设好。进一步优化舆论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阵地,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发现潜能、发挥天赋、发展个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六)校园环境建设好。按照“净、绿、亮、畅、美”的要求,努力创建和谐、文明、卫生、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三、工作任务(一)建设一流领导团队,团结带领行中人开创新的辉煌业绩。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班子建设,严格执行行宫中学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中层干部要坚持奉行“团结、务实、高效、自律”的作风,通过每周一次行政例会、每月一次集体学习等,使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校党总支要坚持开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群组织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员在中学生业余党校讲党课”等活动,党组织和党团员要文明校园建设中做出表率,在学校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在文明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灵魂,融入宣传教育活动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以“评优树先”为导向,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师生与文明同行。一是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围绕“家庭美德”开展评选表彰幸福家庭活动;二是围绕“职业道德”在教师节期间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三是围绕“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在每年“六一”期间开展评选表彰美德少年活动;四是依据《方渡小学文明班级考评办法》扎实开展学生操行量化考核评定工作、班级考评工作,每月文明班级。(三)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坚持“重品德、重能力、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狠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落实。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德师风专题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抓好家长评价教师、学生满意度测评等常规性活动。(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培育涵养、提升品格。1.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使德育实践活动做到系列化、主题化、全员化。寓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艺术性于实践活动之中,统一规划全年的德育实践活动,每月一主题,依托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做到每月一活动,每月一主题,全员参与。本学期,将以“八礼四仪”为核心,对学生的要求落实到细小的行动中,并一周一重点进行落实、评比一月一总结进行表彰。2.坚持实践出真知、长才干、提素养的思想,让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常态化、自主化、创新化。教务处、班主任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实践教育作用的认识,要更加重视,主动协调,共同研讨,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等。3.坚持立足实际、追求实效、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