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已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形成共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我们对科学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小学,科学课仍然只是一门术科、副科、杂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更是鲜有市场。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应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一谈对课堂有效性的一点看法: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等功效,它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有序之外,心中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要理解什么概念,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教师要了解得清清楚楚。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教师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因此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随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和实验验证、交流表达等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经历首先便要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猜谜竞赛强化情境等等。但是,有时虽然教师花了极大的功夫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通过情境却无法直接发现问题,从而无法进一步探究。这是因为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情境创设随意、低效的现象。如有的教师用成人化的视角选取情境素材,造成情境的内涵学生无法理解;有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难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无法尽快切入探究活动;还有的情境虚拟化,缺乏真实感,学生没有兴趣,无法引发学生充分的思维。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的片面理解,大大地降低了情境的实效。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对应起来。首先,创设的情境要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具体的问题。其次,情境的创设开放度不能太大,应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潜在的认知指向和教学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引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同时,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还会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我校便成为了“校校通”工程的试点学校。从此,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接受的应是全方位、大容量的信息,多媒体课件是“声、光、电、影”的完美结合,它在课堂上的使用,让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历史,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