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生职业规划【热门】大学生职业规划模板10篇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我们又将迎来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我想是时候好好地做一份职业规划了。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才是好的职业规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学生职业规划篇1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长都不能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工作效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职业规划指导师周春燕认为,这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因此她建议: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4年。当然,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正是得益于他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以致在波涛汹涌的求职洪流中,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大潮中“弄潮儿”。在这里,笔者遴选了3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故事。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聂敏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大三的学生。她就要到全球著名的日化企业———宝洁公司去实习了。在今年寒假宝洁公司在武汉地区选拔实习生的活动中,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在3000人中胜出的6个“幸运儿”之一。与许多人刚进大学时感到迷茫不同,聂敏在大一的时候就决定不读研究生,她的目标很明确:“我就是要在毕业时进入外企工作。”她说她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因此,她的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大一时,聂敏加入了校广播台英语组。在那里,她不仅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一年,她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还拿了一个a等。这年寒假,雀巢公司到学校招实习生,她去应聘了;而且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都是在超市度过的。回想起那段实习经历,虽然很辛苦,但是聂敏觉得,“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识,还学会了很多社会工作的经验。”大二的时候她参加了学校“21世纪联想杯”英语演讲比赛,凭借扎实的功底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聂敏一直对这次演讲比赛记忆深刻,她说:“这次演讲比赛是我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一个人的生活当中真的有很多机会,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打开思路。”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同学中间有很多人报“七校联合”的双学位班,聂敏没有盲从。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报一个英语口译班。在她看来,考个口译证的效果和拿一个双学位证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英语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今年3月,她已经拿到了教育部的英语口译证。聂敏坦言:“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我计划之中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计划之外的事情,如XX年寒假我去印度参加海外实习。那个时候我特别忙,一边要准备期末考试和英语口译考试,一边要忙着办理签证,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今天这些计划能全部实现,我感到很‘幸运’!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应该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点评:“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把握不住现在也就更加看不清未来,许多同学就这样堕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根本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聂敏成功地敲开宝洁实习大门的关键,实施的过程是职业规划的落脚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灵活调整、把握机遇,也要坚持目标、不轻信盲从,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点评: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如何锻炼自我、获取经验是很多同学面临的难题。目前,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并不容易,从杨蕾的经历来看,至少有两方面的资源是大部分同学可以利用的:一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大学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二是通过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哪怕是写通知、贴海报这类最简单的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新闻链接“很多大学生到了快毕业时,才开始想到找老师商量就业大事。如果从大一时就定下未来目标,提前做一些职业规划,就不至于到大四时如此茫然了。”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经常发出上述感叹。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日前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在被访的2321位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35%,对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20.4%,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优势都非常了解的占16.3%,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总数的11.7%,十分清楚自己未来3到5年的职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