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研复习思想总结考研复习思想总结(通用3篇)考研复习思想总结篇1天气越来越热,突然让我想起了去年的我,也有好多学弟学们前来咨询考研,好多都说天热不想复习,出去玩,也有一些放弃的。作为过来人我将的我总结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第一阶段,选择报考辅导班走捷径作为理科生,对于政治已经有些陌生了,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教材,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如何记忆,也很容易吧知识点弄混。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报一个政治班,如果条件不允许上面授的班,我们可以选择上网络课堂,在家里听老师讲的视频和上课效果是一样,老师讲授内容都是一样的,网络课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重复听,当时我就是报考的网络班,为了省钱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报了一个班,每个人平均下来才300多,就轻松搞定所有课程,老师会帮助我们分清条理,巧记知识点。比如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何仙姑),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关羽),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质执同音),括号中的是记忆的技巧,通过人们熟知的人名等等来帮助记忆,而且不容易记错。在上完课之后再温习课本,好好消化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第二阶段就是做单选和多选题我买了任汝芬序列二,仔细地把上面选择题做了一遍,对于哲学里面有些不懂的知识点,我也查了教材,把相关的解释写在书的空白处。我觉得做选择题可以帮助弄清知识点,发觉自己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另外,有些多选题的选项就是简答题的主要论点的提炼。第三阶段,重点记忆通过第二阶段的做题,就会觉得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一次就要仔细地阅读教材,着重记忆大的知识点。第四阶段,模拟预测题这是考研的最后阶段,可以搜集各个辅导班的模拟题,预测题,通过仔细做这些题再检查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有哪些疏漏,海天的28题是老师们认真总结的可能出大题的知识点,我认为应该好好利用这本书,它能够把前后的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很有逻辑性。我认为看真题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说真题已经考过去了,就不会再考了。其实我们看真题就不应该抱着碰到原题的侥幸心理。先尝试着做一下真题,然后好好看真题的解析,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出题者的真正意图,能够把所考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尤其是真题的分析题部分,它往往是许多知识点的交叉,解析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能够把题目分析得很透彻。不管做什么事,坚持是最重要的,成功是慢慢积累的。在政治的复习中,把每个知识点弄懂,逐渐打好基础,有了夯实的基础,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论据也就站得稳。最后,在政治考试中,回答简答题的时候,条理要清晰,分点列好自己的论据,然后针对论据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做简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可以用用过的笔芯先在卷子上打好格,然后再写,这样字迹就会显得工整很多。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复习政治的过程中所作的工作,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理想是要靠行动实现的,如果决心考研,就好好努力,坚持地走到最后。考研复习思想总结篇2在我准备考研以及考研之中的时间内,考研论坛给了我长足的帮助。不单单论坛友人精彩荟萃的心情驿站,各种隐匿其间的信息、试题等也给了我莫大的好处。饮水当思源,但鉴于最近颇为忙乱,毕设、游玩、好友的约邀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早想做的事情如今才能兑现,特此献丑将我复习的一些心得经验写出来给大家观望分享一番,如有不妥之处,尚请原宥!考研之前在大三下学期的暑期实习时间内,我想的多的问题应该是考研的方向了。因为不能保研,再有就是不想再从事机械师方向的工作了,所以我改了方向,转投他行,当然也不是完全背离我的方向,只是在以后进行操作的时候换了些工作的角度。要么我要上最好的大学打上更为“名牌”的烙印,要么我要上最好的专业接受最好的学术教育,相较之下,我还是选择了攻读本校一强势专业,因为这样的把握更大。在确定了方向之后,8月15日北上西安,16日晚开始复习。数学所用书籍:李永乐《复习全书》、《十年真题解析》、《400题》、同济大学的两本高数书、还有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比较推荐)以及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个人以为自己学校的也不错)。在把高数上看完之后,我就开始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第一遍看的很慢,因为我很粗心,我个人如果是在第一遍没有看到的内容,在以后的第二遍、第三遍内会无意识地跳过这部分。所以我宁愿多花去一点时间,把角角落落都给复习到。我习惯是看完一章,然后做一章的习题,但是该书的习题太少,所以我发现把精力放在习题上似乎不明智,所以我就改成把重点放在所涉及、列出的例题上了(在以后的复习当中,发现多数的例题全出自于考研的真题)。当然,每章节的习题我也做了,但是做完之后只有在我饶有兴致的时候才会对答案,一般情况我不太对答案,因为我想在第二遍的时候来检阅自己的错误(虽然线有点长,但是这个因人而异)。在复习时候遇到了颇多阻力,因为觉得题目过难,大致能知道出题人的意图,也大致能体会到题目下手的方向,但偏偏就是自己不能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