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三篇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一篇各位学员: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进一步推动2021年度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21年万名党员进党校示范培训班.此次培训特邀市委党校多名老师为我们党员同志授课,通过党员教育系列平台直播到各乡镇(街道)、区直党(工)委,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培训覆盖面广,希望各位参训学员认真听,专心学.下面我就此次培训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一、提高认识,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此次培训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七一建党节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4月29日召开的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站位全省改革发展全局,赋予了我区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集中培训,就是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共同贯彻落实好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共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二、学思践悟,以理论学习助推工作开展临近年底,各个部门的同志们工作任务都比较繁忙,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开展为期3天的培训学习,可以说机会十分难得.课程安排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既有的七一重要讲话,也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既有百年党史专题辅导,也有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集中精力认真学习,重点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学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全面把握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主动担当作为,持续攻坚克难,助推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三、遵守纪律,以严谨的作风做到善始善终在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形势下举办此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十分难得,希望大家处理好集中培训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参加学习培训.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全区党员同志广泛开展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党员同志政治理论水平.为让大家学有所获,各位授课老师做了精心准备,课程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希望各位党员同志以此次培训作为一次提升自我的好机会,以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态度静下心来学习,自觉遵守培训纪律要求,确保达到预期的目的,展示新时期党员良好形象.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学习愉快,培训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二篇广大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要以培训班开班为新起点,深入开展对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深入开展对党史学习教育中必修科目的学习.要常态化地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同志一系列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批示精神的学习,以重要思想、重要精神、重要理论作为根本指针来推动鲁甸各项工作落实.马洪旗指出,学习的目的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训要聚焦乡村振兴和鲁甸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尽职工作,为乡村振兴舔砖加瓦.市委鲁甸现场办公会提出把鲁甸建设成脱贫致富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先行区、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先行区的三个定位,要加速推进鲁甸城市化和产业化,实现市委对鲁甸的三个定位.在鲁甸城市化建设中,要以一核心四片区整体城市化和道路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布局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按照省委高水平建设昭鲁中心城市的要求,全方位推进昭鲁一体化.广大党员干部和驻村队员要按照省委、市委对鲁甸的定位要求,抓好产业发展、城镇规划、乡村治理、素质提升和设施建设.结合乡村振兴,聚焦335现代产业体系和一平台三机制的落实,把昭鲁之间的骨干路网作为推进昭鲁一体化的重点,推进昭鲁之间形成15分钟生活圈,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融合和脱贫致富示范区.要找准乡村振兴的短板和痛点,聚焦治乱、素质提升、产业发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转变思想、提升素质;要摸清城镇规划底数、理清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一批重点集镇、重点村,规划好、配置好、建设好这些村镇项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向城镇集中,全力推进整体城市化进程;要综合运用法律措施,道德措施、自治措施推进乡村治理,通过村规民约、公共政策、乡村建设公约来提升群众素质,转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