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精选24篇)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篇11、严格按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进行作业。2、定期做好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与保养。3、不得随意对设备进行带电检修。4、对新到的设备要先进行检验、调试后方可投入使用。5、对设备数量、种类做到记录准确,便于查找。六风门管理工操作规程一、安全规定1、必须井下现场交接班,不得脱岗、空岗。2、开关风门时,风门管理工不准站在风门的后边,以防止车撞风门伤人;有条件时可站在躲避硐内操作风门。3、操作斜巷风门要在躲避硐内进行,防止跑车伤人。二、操作顺序本工种操作应遵照下列顺序进行:交接班→检查风门信号、标志等→现场操作→交接班。三、正常操作1、工作前必须全面认真检查风门及信号标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汇报通风科、调度室。2、集中精力注视来往车辆、行人,当接到需打开风门通车的信号时:(1)立即打开车辆行进方向的风门,发出减速进车信号。(2)待车辆通过后,立即关闭第一道风门。(3)打开第二道风门。(4)监护车辆通过后,关闭第二道风门。(5)不准同时打开两道风门。3、发现车辆长时间停在风门处时,要令其推走。禁止在风门间停车。4、发现风门损坏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通风科、调度室汇报。5、必须经常清除风门前后10米内的杂物、积水、淤泥等,禁止在该范围内堆放材料、设备等。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篇2第一条为了加强设备管理,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设备的管理是为了保证设备的健康,加强维护与计划性检修,依靠技术进步,坚持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三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管理由监控队队长负责,其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第四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必须按要求取得“ma”标志准用证,“安全仪器、仪表合格证”,用于爆炸性环境的设备还应取得“防爆合格证”,属于计量器具的还应取得“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合格证”,严禁使用未经国家授权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安全联检的.关联设备。第五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到货后,供应部门应及时会同监测部门、供应商共同开箱验收,三方办理验收手续,发现问题应立即与供货单位协商解决,确认数量、质量无误,移交监控队。第六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配套的制造厂家原始图纸、安装使用说明书、资质证明、合格证等技术资料,要妥善保存,确保资料完整,相关的规定祥见《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第七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供应部门移交监控队后,监控队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库管员将所有设备(包括配套的零配件)逐一填写《安全监控设备、仪表台帐》。第八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需要投入使用时,监控队库管员要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同设备领用人共同确认出库的数量,库管员将领用设备(包括配套的零配件)逐一填写《安全监控设备、仪表台帐》。第九条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报废:(1)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2)通过修理,虽能恢复精度和性能,但一次修理费用超过原价80%以上的;(3)严重失爆不能修复的;(4)遭受意外灾害,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5)不符合国家规定及行业标准规定应淘汰的。第十条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不定期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对作出显著成绩的设备专责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奖励。第十一条?对由于设备管理不善,设备发生严重事故而影响安全生产的,根据情节对分管负责的有关人员追究责任。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篇31、氨车到达现场后,必须先进行静电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卸车操作。2、静电接地报警仪使用时必须有可靠的接地,夹子必须接到氨车金属部位,并保证可靠连接。3、氨车卸车臂的管件连接部位必须用软铜线跨接,确保接触良好。4、静电接地报警仪使用完毕后,必须将线夹放入端子箱内,并关闭端子箱门。5、卸车完毕后必须静置十分钟后方可拆下报警仪和卸车臂连接管。6、定期检查静电接地报警仪电池,发现电量不足时,及时更换电池。监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篇4为保证公司烟花爆竹的经营安全,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有效是重要的保证。特制定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如下:1、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树立高度的消防意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中的规定,保障安全设施、设备资金的方面投入。2、购入的安全设施、设备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必须从是有资质企业生产的产品。3、各种设施设备要分类、编号、入帐,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4、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消防设备设施的管理,应经常对灭火器的压力进行检查,如发现过期或压力不足,应及时充粉、更换。5、消防设备、设施不能随意移动、转借或损坏,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损失,或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坏、丢失,应按价赔偿,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