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docx
上传人:15****4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docx

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之二互联网科普是一种新的科普形式,目前业界通常将1995年开通的《北京科技报》网络版作为互联网科普的开端。十五年来,互联网科普不断发展,但在传播理论、专业化建设以及应用实践方面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www.cdstm.cn)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之一,也是国家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科普项目。项目2005年底完成立项,2009年通过验收。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科普领域若干个“第一”[1],对现阶段互联网科普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进一步把握互联网科普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为互联网科普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甚至教训。中国数字科技馆对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进行的探索卓有成效。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项目管理和资源质量控制理念以及标准规范体系,是中国数字科技馆最具价值的建设成果之一。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团队众多,资源覆盖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多媒体、图形化、交互性等新技术运用广泛。针对以上复杂情况,结合项目建设实际,中国数字科技馆创立出一整套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发挥建设指导和质量控制作用,其中一些理念和手段具有相当的创新性。1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的内涵人们通常以传播媒介划分科普作品,以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为载体的科普作品称为传统科普作品,以影视节目为媒介的科普作品称为影视科普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科普作品称为互联网科普作品。在以纸质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科普作品质量主要指科普内容自身的品质,即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适时性等方面。但互联网媒介的特性与传统媒介和影视媒介差别巨大,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科普作品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习惯。显然,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内涵更加丰富,它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科普内容质量尽管互联网科普作品具有很强的技术特征和特殊的传播方式,但就质量控制而言,科普内容本身的质量仍是重中之重。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质量标准既包括传统科普作品创作的一般性要求,又具有与其他互联网作品相区别的特殊规范。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编译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材EvaluatingScienceWWWResources中关于网络科普资源评估标准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科普资源上网是必然必须的事情。那么,如何以科普为中心,不在技术中迷失,达到好的科普效果呢?”文章罗列出优秀科普作品的29条评估标准,其中大部分标准涉及科普作品内容的科学性。互联网科普作品与传统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要求基本相同,传统科普作品中不允许出现的问题在互联网科普作品中同样受到禁止,传统科普作品中的版权规定在互联网科普作品中同样有效,甚至因为图片、动画、影视媒体的广泛使用,互联网科普作品的版权保护范围更加宽泛。1.2计算机程序质量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接触最多的计算机程序就是操作系统。从开机到关机,操作系统始终运行。由于操作系统是运行其他一切程序的基础平台,因此要求它长时间稳定工作。无论用户使用任何显示设置和显示终端,都能正确呈现信息内容。此外,操作系统还能响应用户的需求,实现人机交互功能。互联网科普作品本质上就是一个依托互联网传播媒介运行的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程序。因此,它必须像操作系统一样满足计算机程序的一般性要求,如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交互性等。另外,互联网科普作品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平台上运行的程序,它的正确呈现还必须满足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基本规范要求。1.3内容组织与表现质量互联网媒介具有及时性、动态性、互动性、超链性和多媒体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时性要求科普信息的传播要具有时效性;动态性要求科普内容要不断修改、更新和补充;互动性要求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具备双向交流的功能,提供公众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超链性使科普内容组织既结构化又“碎片化”,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跳转式阅读;多媒体特性使互联网科普作品能够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解读深奥的科学原理和过程,与传统科普作品相比,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组织与表现的特性,都需要创作者采取不同于传统科普作品的内容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媒介的优势。如果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丰富、更新迅捷、形式生动、界面美观、交互通畅,就一定会吸引读者,汇聚“人气”。1.4用户可用性质量“以用户为核心”是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自由度大,“内容消费”的选择自主性强。以往传统科普作品创作过程中,常常存在忽视“读者”的现象,经常采用以创作者主观意志为主的创作方式。互联网上,用户点击率和页面驻留时间是判断科普作品实际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