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学习教案.ppt

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荀子(xúnzǐ)的生平与思想荀子(xúnzǐ)生平(一)荀子(xúnzǐ)的生平当时荀子曾经力图说服齐当权者选贤任能(xuǎnxiánrènnéng),重用儒生,实行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但忠告未被采纳。后来有人向齐襄王说荀子坏话,荀子离齐投楚,结交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被任命为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县兰陵)之后荀子还曾经游说秦昭王和赵国的孝成王,但都未被重用,后被春申君劝回楚国,仍做兰陵令,春申君遇刺后,就在兰陵的家中潜心学问著述立说数万言,死后葬在兰陵。(二)荀子(xúnzǐ)的思想总论(zǒnꞬlùn)1、荀子(xúnzǐ)主张性恶论2、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荀子的义利观,主张在以礼节欲的前提下,义利两有,力图既克服纵欲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错误,又避免禁欲主义和“寡欲”说的消极倾向,它显然是汲取了儒家“见利思义”说及墨家(Mòjiā)”贵义“”尚利“说,法家的”人性自然论“及”趋利避害“说等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在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辩中具有批判总结的意义。3、荀子反对(fǎnduì)天命鬼神4、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法治(fǎzhì)思想荀子希望“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的社会秩序(shèhuìzhìxù),为维护这种秩序,在注重礼仪教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法治。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5、荀子重视(zhòngshì)民众的力量董仲舒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举贤良文学”诏令。根据这个诏令,各地方官吏推举所谓“贤良”、“方正”、“文学”之士100多人到京都长安,以备朝廷咨询任用,董仲舒也在其中。到长安后,汉武帝曾三次召董仲舒上殿策问,他都作了详细的对答,综述了自己(zìjǐ)的思想主张。他在第一次对策中,以儒家的所谓“五帝三皇”之道,“三代受命”之符,论证了一套“天人感应”的观点,指出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异都与国家政治的好坏有关。他认为国家实行“礼乐教化”就会兴盛,否则老天爷就会通过自然灾害来对统治者发出警告,促使统治者改变治国方法;如果统治者仍然执迷不悟,那就要遭到亡国之祸。在第二次对策中,他着重阐述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具体提出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办法,即每年由郡守以上官吏向中央推荐两名“贤才”之士,再由皇上亲自考察后加以任用,并根据各地所推荐的人才的优劣,来决定对各地方官的奖惩(jiǎngchéng)。所推荐的人才优秀,则有奖,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第三次对策中,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王者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同时特别强调应该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zhèngzhì)主张。董仲舒还在对策中提出了“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以达到“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之目的。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正投合汉武帝的胃口。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尤为汉武帝所欣赏,并被采纳。从此,儒家思想便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被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天人三策。”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推崇儒家公羊学派,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主张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天人感应”论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三纲”、“五常”、“三性”、“性三品”等学说,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一套适应封建统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建立在“天命”论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上的政治思想,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zhìgāowúshàng)的权力和专制统治,为加强封建统治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依据,不仅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也适应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封建地主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如此漫长与此思想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朱熹朱熹最主要的建树是,承继了程颐、程颢之理学,以弘扬儒家伦理为核心,整合了儒道佛三家伦理思想,完善和创立了理学体系,如他视理为万物之本源,从而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具哲学化,并步入了成熟阶段,提高了层次。他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主张修德之实在于去人欲,存天理。他兴书院、授理学,以理学化了的“四书”为教本,培养治国治世之才。其实,在朱熹之前,并没有四书之说,但朱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挑选(tiāoxuǎn)出来,列在四书五经之首,如此一举,就使儒家在哲理上和心理上能与佛道两家相抗衡,不仅提高了儒家的学术水平,并增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他为白鹿书院订立的学规与教规,影响后世教育700多年。他提出了“五教”与“四要”的教育思想。所谓“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四要”,即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修身之要是(yàoshi)“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