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碎片化学习时代,优秀的人怎样快速提升▲▲▲我们每天都要从公众号、微博获取无数信息,我们会点赞、转发、收藏。可是,然后呢?看起来,我们每天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真要跟别人讲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一本书,有的人看完就能写出很好的读书笔记,有的人却什么也没记住。一个话题,有的人可以侃侃而谈,有的人却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一篇文章,有的人总能想到新奇的角度,有的人却连说清楚都做不到。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优秀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并不是有着过人的天赋,或是掌握了什么神奇的诀窍,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不同。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请正在排队复印的人帮一个忙:“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先让我复印?”此时,有60%的人同意了。接着,他们又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先让我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5页纸。”结果是93%的人都同意了。细想一下,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明明每个人都要复印,而实验者不过是换了语序,让别人听到了“因为”两个字,结果就大不一样。你看,这就是理由的力量。-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表达什么,那我们再看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假如有人问,为什么人越多的地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就越少?这时候,如果你告诉TA心理学上有个理论是“旁观者效应”,然后跟TA解释:当要求单独一个人完成某件事时,责任感更强,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反馈,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去做,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减弱,或是退缩。TA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因为旁观者效应!此后,每当有类似的社会事件发生时,TA都会跟自己说“我知道,这是旁观者效应!”可是,这有什么用?类似的心理效应太多了,如果都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只不过是多背了几个概念罢了。我们的大脑很喜欢偷懒,只要给它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就会下意识停止思考,直接忽视现象背后最深刻的本质,比如说上面那个关于复印的实验。那优秀的人是怎么做的呢?别急,往下看。李教授在《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从未拥有知识体系》中讲了一个关于思考的例子。他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他居然当场学了1个小时以上。因为他要求自己不找出至少5个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的现象就决不罢休!于是,他先想到了文案:iPod的“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Nubia的“能拍星星的手机”;M&M's的“只融在口,不融在手”。接着,又想到了理论传播的本身:雷军的“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甚至于,他还想到了谚语、谣言、古人对现象的解释、伟大的演讲。所以你看,优秀的人会主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毕竟,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储存信息的数量,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我们常说“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反过来说,懂得道理就是为了理解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一生。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就得不断反问自己: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可以帮我做出哪些改进?先来看两个理论:1.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因为一旦有某一块木板受损,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比如说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得兼顾各个方面,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对个人来说,就要重视自己的短板,尽早补齐。是不是很有道理?很浅显易懂?再看下一个。2.长板理论长板理论是说当我们把木桶倾斜,就会发现装水的多少其实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长板就是优势,优势决定特色,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一个点做到极致,比如只做交易平台的淘宝。对个人来说,就要集中精力发挥自身长处,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优势。是不是也很有道理?也很浅显易懂?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是应该依照长板理论去加强自己的优势科目,还是应该按照木桶理论去查漏补缺?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不管是单一的长板理论还是木桶理论,都不能完美地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原因在于实际情况往往很复杂,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那么,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就变成了:对于高中生来说,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长板理论,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木桶理论,为什么?再往深了说,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提高高考的成功率?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就变得更简单了。-事实上,很多道理(理论)为了提高说服力,都会采用极端的例子。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把周遭的环境、自身的情况考虑进去。这时候,我们可能更愿意相信: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你看,优秀的人并不盲目相信理论,而是会主动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学习就像吃饭,吃下去很容易,消化才是关键。反观自身,其实大部分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