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6篇《受戒》读后感(1):不负云和月97年,我还不到七岁,念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有一天学校小广播响起,说汪曾祺逝世了。汪曾祺是谁?我不知道。家乡高邮,一个闭塞古老的小城,印象中并没有苏北水乡该有的灵动秀气。冬天刮刀子似的风,哀伤的芦苇荡子看不到边,晚饭时人们捧着茶碗串门……粗糙、冰冷。那时已把仅有的几本童话读了又读,便开始翻表哥表姐们的书柜。偶然撞见一本很厚很厚的《梦故乡》,也就“饥不择食”。那本书是当地教育局为纪念汪老的逝世编订,精选汪老作品,全县的中学生人手一本。中学生有几个读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本书于我是天大恩赐,算得幽暗童年的一抹亮光,虽当时并不曾留意是谁的作品。跟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屁大点的小人,成日和一个老头子神聊。也有很多字看不懂,却还是痴迷了,痴迷了,痴迷了。我不知道原来家乡是那么美的。那时候太小,世界太小,心也太小,寄人篱下,更多的感觉是无望。总也想自己是不一样的,却总是被欺负到哭鼻子。每天背着比自己还大的书包佝偻着背去上学,那样的日子,真是一刻不想多过。那时候我或许暗恋过那个小和尚吧——有一口的好嗓子,会描各种活的花,长得也漂亮。书中的大和尚们和平日所见的一个样,过年杀猪,只是要加念往生咒,娶小老婆……竟也记下了那首油油的小调——“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高中和汪老成了校友。他1935届,我2005届,隔了整整七十年。七十年嗬,入学第一天便是学他作词的校歌, “国士秦郎此故乡,湖山钟人杰。 笳吹弦诵一百年,嘉树喜成列。 改革开放乘长风,拓开千秋业。 啊…… 且需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真好,他说不负云和月。不是不负祖国不负父母不负理想,是不负云和月。……去年暑假,外公躺在藤椅上觑着眼睛看《梦故乡》。书已经发黄、卷页了,约莫是我小时候藏在书包里的那本。老人家指着封面汪老的肖像说,这是个实在人啊。不知怎么,忽然就很感动。于是又把那个小和尚的故事拾起来,一遍一遍地看。看到英子那串小小的脚印,看到明海大声喊“要”……忽然觉得,一切不好的,真的都会过去呀。《受戒》读后感(2):波澜不惊老头的文字,有一种充满平和味道的怪异的吸引力。只看了两篇老师推荐的短篇小说,不用吃素不用戒色的和尚世界和习用习惯法且男女关系开放的大淖,是隔着纱窗看的奇异的小天地,仿佛都是隔了一层了,不只和我们的世界隔着什么,和其他小说家的故事也隔了一层了。老头的小说里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对的,就小说本身而言,原本就是讲故事讲人物的,如果一不小心讲出一个大道理来,那也是人物的功劳,不是作者的,因为作者原本就是不能帮人物说话的。但若说小说是用来塑造人物,老头小说里的人物又是面目模糊的,当然,他们都是美的,年轻人那种模糊的美,带着一点中国小说家对农村美人的格式化,瓜子脸或是鹅蛋脸,长长的丹凤眼,乌黑麻亮的发髻,有一两个自己的小动作——连小动作都是格式化的,或是眯个眼睛,或是歪个脑袋。是从长条的画卷下抠下来的人物——中国的画家也总是把人画的八九不离十的。性格也是有一套的,男的总是勤劳坚强的,话不多,但是有一股生活的韧劲,女的就自由一点,环境宽松一些就活泼些,吃苦时就是心灵手巧,但都是善良纯真的。故事也是就这样,带着点民间传说的调调,是真的,或是假的,大家听着不过图个乐,说不定在那个犄角旮旯里真有这样的地方呢?像是那么回事,但又有点不靠谱。老头的文字也很平凡,像是长长的水袖,虽然流动着,却是没有扣子,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这样看来好像一无是处,但是老头的好处全不在上头这些地方,一定要说他的好处,不过在“自然”二字上头,这是所有作家都喜欢拿来做文章却极少有作家真能写出文章的一个东西,老头胜就胜在这种波澜不惊的心态和本色的语言,带着一副葡萄色的眼睛,看那个介于真和假中间的世界。老头自己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的确,老头的世界是带着点乌托邦的色彩,但是老头把一个假的或者说是经过微加工的世界描绘的如同真的一般,加上适当的距离,谁愿意否定它呢?我不得不说,《受戒》是我愿意一读再读的一篇小说。不为别的,就为读着舒服,读着自然,就为它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