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翻译第一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顾惠蓉一、两个原则1、“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就是要使译文通顺明白,文从字顺;所谓“雅”就是要使译文用词造句规范,文笔优美,简明生动,体现原文的风格。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如:(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译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军队一定撤退。(直译)(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译文:到任工作三年,张衡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乞骸骨”用意译)二·六字翻译法“六字”是指:留、删、补、换、调、变.1·留,就是保留,凡是人名、国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保留不变。2·删,即删除,凡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均当删去。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成分。4·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5·调,即调整,就是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调整语序的句子包括: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6·变,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第二篇:文言文翻译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009年全国卷Ⅱ)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意。【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分析】“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句】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语气。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结构,可以参照反问和揣度语气。同时,句中所反映的内容是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是对管仲能力的猜测,故选用揣度语气,译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山东卷)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分析】“可无……乎”翻译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语气。失分点三:不辨动词用法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在不同的表意环境下,根据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