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位上海母亲的治沙壮举纪实故事一位上海母亲的治沙壮举纪实故事2021-08-2203:00:01小编:admin为了儿子未了的心愿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易解放,曾经在日本生活了20年,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杨睿哲。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儿子22岁鲜活的生命。这一天,对于易解放来说,她的生命似乎也在这个时间永远定格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夫妇俩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每每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门迎上去,换来的却是一脸的失望,望着别人家孩子的活泼身影,泪水就会夺眶而出,悲从中来。每天,她都要用软布轻轻地擦拭儿子的照片,与儿子说说心里话。儿子生前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小时候的玩具,都原封不动地放在房间里,仿佛儿子从未离去。很长一段时间,易解放总是默默地坐在儿子的房间里,回忆与儿子一起时的点点滴滴。有一次,她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样的场景:那是2000年5月的一天,她与儿子在日本东京的家中收看CCTV新闻,一边有说有笑。这时屏幕上出现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场景,风沙滚滚,遮天蔽日,汽车白天开着灯缓缓行驶,行人捂住口鼻艰难地前行。儿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若有所思地对母亲说:“我大学毕业后要回到中国,为西部沙漠种树,种出一片森林。”易解放当初没在意,笑着说:“种树好啊,可资金呢?”儿子被问住了,陷入沉默。没想到,两周后儿子竟在上学途中出了车祸,留下未了的遗愿。对了,到西部种树,实现儿子生前想做而未完成的心愿,这才是纪念儿子的最好方式。易解放似乎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辞去了稳定高薪的工作,丈夫也关闭了经营多年的诊所,在日本申请成立了一个名叫“绿色生命”的公益组织,带着儿子的百万赔偿金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回到了上海,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西部植树历程。在“死亡之海”栽下一片绿2003年,易解放夫妇来到了内蒙古科尔沁,从通辽到呼和浩特再到戈壁,然后走进鄂尔多斯。所到之处荒芜苍凉,鲜有绿色,沙尘飞扬。当她最后站在“死亡之海”塔敏查干沙漠时,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连绵起伏的沙丘随风移动着,天空昏黄一片,万物萧瑟,连鸟都不敢飞过。这个地方蒙语的意思叫“死亡之海”,这里的风沙经常导致东北和华北的沙尘暴,难怪当地村民一说起沙尘就心有余悸。经过细致的考察,易解放毅然决定投入所有的积蓄,并代表“绿色生命”组织与当地政府签下协议:用10年时间,在库伦旗这片严重沙化的土地上,花费200多万人民币种植110万棵树,建立一万亩生态林,20年后,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村民。2004年4月22日是易解放永生难忘的一天。那天,她在沙漠上种下了第一批树苗。当地村民用拖拉机在干黄的土地上刨出一米深的“条沟”,沟里每隔两米栽下一棵杨树。农牧民赶着马车、牛车、驴车拉来井水,学生们也赶来植树,黑压压的一片人海像过节似的。有的拿着面盆,有的提着水桶浇水,整整忙了3天,终于使1万棵树苗立在沙漠之中。然而,老天爷竟给她来了下马威。第一批树苗栽下后,骄阳高照,整日无雨。易解放心急如焚,索性住在林地附近的村民家中,与村民一起救护树苗。夜半风起,她会猛然惊醒赤脚奔向林地,查看一棵棵树苗,祈祷上苍降下甘露。也许是她的赤诚感动了苍天,就在树苗栽下的第三天,一年无雨的库伦旗终于下了一场大雨。不久,小树苗吐出一片片嫩芽,捧出一丛丛新绿,存活率达到70%以上。到了8月,小杨树已蹿出地面1米多高,易解放舒心地笑了。她仿佛看见儿子的生命已在绿色中延续。易解放认为:治沙不但是对儿子的爱,更是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爱,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要一直做下去。2007年,当地百姓在树林边上为她的儿子立碑,碑上写着易解放夫妇给儿子的一段话:“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这不仅仅是纪念杨睿哲,更是易解放夫妇精神的生动写照。荒漠里一棵挺拔的胡杨每一次从上海赶到内蒙古库伦旗,要经过好几道关。除了乘飞机或坐火车外,还要坐五个多小时的巴士,到基地的路上还需两个小时的颠簸,年近六旬的易解放所受的艰辛可想而知。即使到了路边还是要由马车或者吉普车送进沙漠,否则只得扛着树苗走进去。虽然有当地政府、村民和学生的帮忙,可易解放总是亲自上阵,弯腰扛起几十棵树苗艰难地行进在沙漠里。大家劝她别扛了,但她说:“我必须这样做,大家都是来帮我的,自己怎能不带头种呢?”2008年4月9日,上海虹口区妇联和NGO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的34位志愿者跟随易解放来到库伦旗植树。马车颠簸地行进着,北方的太阳毒,风沙又大,几位年轻的女性全副“武装”,将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大口罩全用上了。而此时年近花甲的易解放只围着一条头巾,乐呵呵地坐在马车前头带路。几位年轻人看了都不好意思地取下了“装备”。谁都知道,这条路上她已风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