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郑人买履教案郑人买履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人买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郑人买履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二、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设疑猜谜: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1、重点词语解释。(1)郑人买履。(2)郑人有欲买履者。(3)先自度其足。(4)而置之其坐。(5)至之市。(6)而忘操之。(7)及反。(8)市罢。(9)遂不得履。(10)何不试之以足。(11)宁信度。(12)无自信也。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3、一词多义。度:(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之:(1)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3)何不试之以足。而:(1)而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4、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五)疏通文义。1、理解句意。2、讲故事。(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六)分析课文。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七)兴趣作业: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郑人买履教案2《郑人买履》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4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二篇。课文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买鞋人,讥讽了哪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有趣好笑,耐人寻味。课文分两层:先是陈述郑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联系紧密。用人物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点明寓意,引发读者思考。【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紧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学生为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告诉学生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事求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弄懂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电子课件、评分表、教学视频。【教学过程】一、采访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你买过鞋吗?你是怎么买鞋的?带着尺码吗?2.教师讲解:在古代,人们也将鞋称作“履”。板书“履”,指导写法、读音。3.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就是与买鞋有关的,我们一起穿越,去看看一个古代的人是如何买鞋的,看看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二、学生自学,圈点勾画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数遍,读准字音,通顺句子。2.抽查学生,正音(多音字:度、宁;易错字:吾,遂)。3.听录音朗读,感受哪些地方读得比自己好。4.出示朗读的节奏轻重,让生练习读出韵律来,齐读。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回顾读懂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比如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2.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主读书,试着读懂每个词语、句子,进而弄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小组间互相交流,特别是一些自己没有弄懂的字词。4.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