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西方文化触碰历程.docx
上传人:一只****iu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茅盾与西方文化触碰历程.docx

茅盾与西方文化触碰历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茅盾与西方文化触碰历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和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前的文化思维,他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文作品,也在同西方文化的广泛接触中为我们翻译、传播了大量优秀的西方文化作品且对其进行了适当而中肯的借鉴与评价。一、与西方文化初步接触:学习与了解1907年,少年时代的茅盾以优异成绩进入浙江植材高等小学。这所学校教的课程除了中国传统的经史文献之外,还包括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图画、音乐和体操等新鲜课程,而且这所学校的教材和师资在当时也都非常优秀。比如茅盾当时学的英文教材就是英国人纳司非尔特编的英文文法读本;茅盾的化学老师张济川刚刚从日本留学回来,他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使包括茅盾在内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和文化的种子当时便在这个少年的心田当中逐步孕育了。中学阶段,由于刻苦努力,茅盾的英语读说听写能力又得到大幅度提高,英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进入北大之后,茅盾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依然非常浓厚。他喜欢听外籍教授使用纯正的英语进行上课,也系统学习了西方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司各特的《艾凡赫》与狄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并且按照西方教授的教学方法使用英文学写叙述、描写、辩论等,对西方文化有了充分的学习和了解[1]。北大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窘迫,茅盾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该社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的办社思想影响,加之该社拥有丰富的西方文化书籍资料,因此,在工作之余,茅盾阅读学习了大量西方的名篇佳作,奠定了其深厚的西方文化知识底蕴。从1919年起,受《新青年》的影响,茅盾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及“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并开始注意俄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与最新动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俄国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因为那时他已经知道“,俄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的”。这为他后期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指明了方向。二、与西方文化稳步接触:翻译与传播在学习和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背景之后,茅盾开始学以致用。起初到商务印书馆英文部工作时,有一次,茅盾在阅读该社新近出版发行的《辞源》时,心有所感,向负责人提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化突飞猛进,政治、经济、科学三者日产新词,《辞源》虽已收进‘物竞天择’、‘进化’诸新词,但仍嫌太少。此书版权页上英译为《百科辞典》,甚盼能名实相符,将来逐年修改,成为真正的百科辞典。”由于他的一番言辞很有道理,深受负责人欣赏,随后调到编译所,开始从事翻译和介绍西方书籍的有关工作。他与社里富有经验的老先生合作翻译了面向青年的读物《衣》、《食》、《住》等书籍,这算是他最早的译著。与此同时,受当时《学生杂志》主编的邀请,茅盾在涵芬楼图书馆的英美旧杂志中,搜索到一些外文材料,译写出《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并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之后,他又与胞弟沈德济合译了《两月中之建筑谭》,还编译了《履人传》、《缝工传》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科学小说一类的通俗读物,为他今后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翻译与传播拉开了宏大序幕。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茅盾开始专注于外国文学,先后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比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就是他第一次采用白话翻译的小说。在他写就的《近代戏剧家传》一文中,他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比昂逊、契诃夫等三十四位外国知名戏剧作家。1928年,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茅盾在日本停留了一年零十个月。面对背井离乡、寂寞清苦的生活现状,茅盾笔耕不辍,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翻译和传播的西方文化作品有《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关于高尔基》等文学评论和学术论著,总共十几万字。1930年,茅盾结识了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后者当时在上海出版英文刊物《中国论坛》和《中国呼声》。史沫特莱女士认识了茅盾之后,就介绍其给这两家刊物写稿,与茅盾一起写稿的,当时还有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这三位大家后来经常合作,比如合作编印了一册德国民间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茅盾和鲁迅还为西欧、美国的一些杂志撰写文章,反映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压迫和摧残。1946年,茅盾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出版。同年末,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茅盾访问苏联。随即他于1947年陆续发表了《游苏日记》,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情况。为了继续通过“笔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