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济持续增长提起结构调整,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官员,从电视媒体到报纸杂志,都经常在谈论这个话题。不过,虽然结构调整的话题是年年说,也年年在进行中,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一些过剩产能反而越调越高。那么,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简单地说,有产业结构不协调;有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农业基础薄弱,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有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突出;有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偏低等等问题。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凸显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中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促进经济复苏在政府保增长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开始止跌企稳,之前多家机构都预测第二季度GDP增速比第一季度将出现明显回升,结果显示第二季度GDP增速是%,足以验证经济复苏的预期。但经济呈现的向好迹象,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结束。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服下的两剂猛药,可以挽救经济颓势于一时,却难以根治隐藏在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埋下的顽疾。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造成的。根据目前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GDP增长约有80%以上是靠投资并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所拉动的。这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是严重失衡的。在此背景下,市场担心的是尽管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提升,质量却没能得到改善。同时在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远逊于投资之时,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专家表示,目前这种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公共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状况是难以持续的。投资无疑不能主导整个经济周期的轮替,刺激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将会递减,如果没有新的增长动力接续,一旦政府投资效应释放完毕,好不容易得来的"保增长"局面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只有抓住目前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促使经济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才能真正落实"又好又快、好字当先"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胜利。二、中国外贸出口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从当前形势看,外需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2009年9月1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下降%,进出口已经是连续第7个月双降。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明显的同时,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较上月继续扩大,显示了外需的明显不足。而1月至8月份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下降%的事实,显示出口仍不乐观,此前7个月已同比下降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政府批准“轮胎特保案”后,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跟进,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加剧,必将对“中国制造”产品产生不利影响,也给中国出口回暖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在外贸衰减之际,更应从战略上反思中国过去长期以来秉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当前情况下,稳定外需不应是恢复过去那种拼价格、拼资源、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效率和效益低下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应是恢复“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应是强化或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三、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是刺激国内消费金融危机之初,主要问题是去库存化。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企业数量巨大,国际需求下降,使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缺乏高端技术等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凸显。中国经济中长期的持续增长寄托于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可想而知难度非常大。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陆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调整经济结构的方针。本世纪以来,中国也不断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但是调控措施的成效远未臻理想。中国经济复苏应该是建立在内需与出口比例恰当和消费与投资比例恰当的基础上。未来调控政策应着重于刺激国内消费。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值同比下降了%,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同比增长%。由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受出口影响较大,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受影响比较小,国内消费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中长期内,则应将中国发展战略向内需导向型转变。刺激国内消费,需要扭转财政和企业占据国民财富分配大头的状况,通过改革财政机制和全面再分配体制,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实现“藏富于民”,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从而减小消费受到的制约,让老百姓有钱可消费,促进中国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为契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与此同时,应尽快出台刺激消费财税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解决小康社会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费问题。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等等一系列的机制,通过社会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培养,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