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篇11.试讲题目:高年级《拼泥板》2.内容: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3.试讲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通过图片欣赏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泥板造型的表现步骤和方法,丰富想象力和造型表现意识。(3)教师按课题需要进行步骤演示,包括基本表现步骤图示、启发性或说明性图示、局部示范等(可任选其一),示范要清晰,并与讲解相结合;(4)试讲过程中要有过程评价。教案解析《拼泥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造型表现的`乐趣,丰富想象力和造型表现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难点:泥板拼贴的装饰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堂开始,采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请学生回忆小时候有没有玩过泥巴,都用泥巴做过什么小物品。此时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泥人、小动物、弹珠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引出课题: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用《拼泥板》的方式来制作泥塑作品。(二)探索新知(1)组织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表演夸张的表情,引导其他学生观察人物夸张表情的变化特征。原来夸张就是瞪大眼睛或者长大嘴巴等等。(2)欣赏古今中外夸张人物脸型的艺术作品,探究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变形的夸张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夸张脸部时,只要突出表现脸上某部分的特征,如眼睛、鼻子等,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3)学习泥塑立体造型方法。①欣赏泥塑作品:欣赏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课本或实物)。重点欣赏夸张的五官造型特点,激发学生泥塑造型兴趣。②泥塑捏塑技法学习:对比漫塑人物和漫画人物不同点:立体造型与平面造型的区分。提问讨论:泥塑捏塑有哪些手法?总结:团、搓、压、挖等等。③教师演示:泥塑人物头像步骤方法。教师根据简笔画开心的人,用事前制作的椭圆形陶土,添加上捏塑的五官、头发。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2。背诵全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课时:2课时教具:桂林山水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板书:第2课桂林山水)(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1)桂林山水甲天下;(2)漓江的水;(3)桂林的山(4)桂林的山水4。攻克生字词: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2。第2段,漓江的水:(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板书:漓江水:静、清、绿)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