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14篇).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14篇).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14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优质14篇)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导向。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确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其次,针对教学内容,我们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安排,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吗?比如:一吨有多重?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来计算?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一一找到答案的。1、吨的认识。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并简单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明确: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2、认识一吨有多重?(1)活动一:让学生提一提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的重量。(2)活动二:让学生提一提10千克的物品,感受10千克的重量。(3)活动三:让学生提一提25千克的物品,感受25千克的重量。(4)如果一袋大米是100千克,你能拿得起吗?感觉会不会很重呢?一袋大米是100千克,2袋大米是多少千克?3袋、4袋、5袋、10袋大米呢?出示:1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也可以说。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字线t表示,(板书)。过渡:你们觉得一吨重吗?(重)的确1吨是很重的,又比如我们平时喝的水一桶是10千克,100桶水就是1吨了。(5)活动四:谁知道自已的。体重?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平均体重一般都是25千克左右,要多少个同学才有1吨重呢?(40个)。请40名同学站起,大家看一看要40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才有1吨重。这个1吨重吗?(很重)。所以“吨”是一个比千克要大的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我们通常就用“吨”作单位。3、吨在生活中的应用。(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幻灯出示)。(3)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