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制度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制度一、乡政府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办设立应急值班室(党政综合办公室,值班电话:),承担全乡各类突发事件应急职守工作。二、应急职守时间为全天候24小时(包括双休日、节假日),交接-班应做到面对面交接。三、乡应急指挥办牵头负责应急值守日常工作和对全乡应急值守工作的协调、指导、督查。乡政府、各村委会、各相关单位要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四、应急值守的主要任务(一)保证通信联络畅通,随时了解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紧急重大情况和动态。(二)负责接收和处理有关单位上报的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建立值班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向本级领导和上级政府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紧急重大情况,协助本级领导和单位进行应急处置,并及时反馈处置情况。(三)建立值班信息网络。掌握本级领导的主要活动、行踪、联系方式;掌握各单位联系电话、领导电话和其他必须掌握的联系电话。(四)建立值班通报制度,定期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值班工作情况。(五)负责督促、指导检查下级的值班工作,保证本行政区域内值班工作正常有序运转。(六)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五、值班工作原则(一)有情必报。发生紧急重大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本级领导和乡政府值班室及有关办门报告。(二)逐级上报。发生紧急重大情况,要逐级向上报告。(三)规范运作。制定规范的值班信息报送方式,有条不紊地处置紧急重大情况。(四)本制度所指紧急重大情况是指市县及我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紧急重大情况应在事发后第一时间(30分钟内)以最快捷的方式报告乡政府应急办(值班室),90分钟内报送书面报告和电子文档。六、接报紧急重大情况处理程序:(一)接报紧急重大情况,应迅速向分管值班工作的领导和负责处置该类紧急重大情况的领导报告,根据领导指示,向其他领导报告和向有关办门传达。(二)凡向乡政府值班室报告的紧急重大信息,原则上必须以书面材料方式,并经本级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必要时应报请主要领导审批同意,以确保上报信息真实有效。情况特别紧急,来不及起草书面报告,采取电话等其他方式报告的,要及时补报书面材料。(三)对接报的紧急重大情况,值班人员要认真记录、登记、核实,再按程序报告。事态特别紧急,需要争取处置时间的情况下,应先报送初步情况,稍后核实再随时续报最新情况。(四)从接报重大紧急情况开始,值班人员要积极协助有关领导和办门进行应急处置,在处置过程中,要主动与有关领导和现场处置负责人及有关办门保持联系,及时传达领导和上级的处置意见,负责催办和落实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跟踪了解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处置情况。(五)接报的紧急重大情况处置完毕后,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乡值班室反馈,并报本级领导知晓,对接报的紧急重大情况材料、电话记录、处置过程中的领导批示、指示及处理情况等,要及时整理归档保存。(六)要加强对紧急重大情况的搜集整理,准确判断可能发生的紧急重大情况的苗头信息,及时向领导报告。(七)各级各办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值守工作,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值班工作。七、应急值守工作考核奖惩(一)各村书记是应急值守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值守工作的领导、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是直接责任人。(二)对值班组织健全、人员落实和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值守工作开展好,在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和处置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值班人员要予以表彰。(三)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对有关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对第一责任人通报批评直至进行组织处理,对有关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1、值班人员不到位,值班制度不健全的;2、值班人员脱岗和带班领导联系不到的;3、迟报、漏报、瞒报、误报和越级上报紧急重大情况的;4、在紧急重大情况的处置过程中,对领导和上级指示、批示相互推诿或跟踪落实不力的。2012年11月13日行政总值班应急工作制度2015-10-0812:30|#2楼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加强合作的原则,特制定本工作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所涉及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及医院公众健康、环境安全及正常医疗秩序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核素泄漏、重大医疗事故、水、电、医疗设施等的质量事故、水灾、火灾、台风、地震、战争、动-乱、恐怖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环境安全及正常医疗秩序的事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放射事故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二)精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