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重阳节讲话稿(优秀20篇)总结稿是一种对已经完成的事情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工具。在总结中,我们应当着重强调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突破。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重阳节讲话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同志们: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县老科协选择重阳节前召开工作会议,就是让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佳节。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在这美好佳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在座的各位老同志节日快乐,福寿康宁!并通过你们祝福全县老科技工今天既然是老科协工作会议,我还得讲几点工作意见。近年来,县老科协工作做出了特色。一是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活动开展影响十分广泛,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三是自我保健工作抓得很好。广场舞、太极拳、艺术团等项目引领作用突出;四是贯彻县委【20xx】号文件精神实效明显。近四年来,大部分老科协分会都安排了离退休老同志一年或两年一次健康体检,给分会安排了工作经费,给会员们订阅了人手一份的中老年自我保健杂志,提供了相应的办公场地。五是会员们发挥余热的积极性高涨。涌现了大批典型人物。我县老科协工作的基础已经夯实,今后的工作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要进一步明确老科协组织的定位,坚定工作信心。老科协组织是遵照国务院社团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以老科技工二、要进一步发挥老科协组织作用,服务发展大局。老科协是把老科技工三、要进一步重视支持老科协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重视老科协工作,就是重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老科协工作,就是用实际行动支持科学赶超、富民强县。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支持老科协的工作,把老科协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为县老科协开展工作解决了经费、办公场地、办公设施等系列问题,确保了老科协工作正常运转。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科协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的有关精神,切实加强对老科协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导配置、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量力的原则,加强对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联络工作,尽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关心做老科协工作的老同志,包括老领导和老科技工同志们: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聚集能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县的科技进步、经济腾飞,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建设品质活力小康道州而努力奋斗。重阳节讲话稿篇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明天是中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与“久久”同音,九九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个位数字,意思是长久长寿,而秋季又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时间,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有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2亿,占全国人口的`9%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3.9亿,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央电视台_栏目在前年重阳节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请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10个小时,有1666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占12.2%;“都不知道”的有338票占18%。看了这些数据,说实话,实在令人担忧。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中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排忧解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安详的度过晚年。谢谢大家!重阳节讲话稿篇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502班的王浩浩。今天很荣幸能在国旗下讲话,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话重阳,敬老人。今年的10月26日,是第xx个重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诗意而又温馨的节日。唐代诗人王维曾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喜逢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