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讲话(精彩多篇)前言: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讲话(精彩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讲话篇一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能有机会出席这次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非常高兴。电化教育馆系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支教育信息化队伍。因此,我很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级电教馆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参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都做出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去年在抗击“非典”时期为“空中课堂”提供资源支持服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在全民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和发展潜力。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工作在教能息化一线的全国电教系统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电教系统的工作,通报一些情况,提几点意见和要求。一、我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全体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国家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以中央财政投入、国债等多种形式,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并且已经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了迎接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并组织实施了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和远程教育扶贫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建成了覆盖全国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初步形成了“大地合一”、“天罗地网”的教育网络。其中CERNET己经建成了超过20xx公里的高速传输网,覆盖了30多个主要城市。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己经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通过“校校通”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带动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到20xx年底,全国己经有超过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截止到20xx年9月,全国中小学建成的校园网已经达到3.5万多个。一系列适应国内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应用平台、软件、网络课程和资源的开发和逐步推广应用,初步改善了过去“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与此同时,职成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教育政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等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教育系统内初步形成了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教育体系的意识,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奠定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难以实现共享,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看明显的差距。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在20xx年制订的《20xx—20xx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个“行动计划”是在成功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上实现教育新发展的行动方略,凝聚了我们对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宏观把握。在新的“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六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这个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和网格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地区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项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