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
上传人:慧娇****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

(完整word版)中医妇科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重点PAGE\*MERGEFORMAT11加油!!!感谢11级针灸推拿学院林大仙的整理中医妇科学考试复习要点1.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2.妇科发展的十个历史时期:①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②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内经》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③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⑤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唐·咎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产科专著。⑥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⑦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形象地描绘了妊娠子宫的形态。⑧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万全提出女子不孕有因先天生理缺陷所致者,即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⑨清代、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清代:妇产科专著:萧赓六《女科经纶》;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妇科常用的治疗大法:((注意固护精血)4.治则: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5.常用治法和方药:1.滋肾补肾:1)滋养肾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温肾健脾——真武汤、健固汤、内补丸3)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疏肝养肝: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2)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3.健脾和胃:1)补益脾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2)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调理气血:1)补益气血:补气固摄——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2)养血益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3)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活血化瘀:1)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2)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祛瘀止血——失笑散清热凉血:清实热——清经散、保阴煎清虚热——两地汤、知柏地黄丸温经散寒:1)祛实寒——良方温经汤2)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3)祛湿除痰: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4)清热利湿——止带方5)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调理奇经:1)补益奇经①温补奇经——温冲汤②滋养奇经——龟鹿二仙膏2)固摄奇经——安冲汤、固冲汤3)通利奇经——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4)镇安奇经——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9.周期疗法:①中药人工周期疗法②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③经间期——补肾佐以活血④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⑤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10.外治法: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离子导入,针灸推拿。11.女性解剖生理1>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1)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2)形态:未受孕时如倒置梨形。3)功能: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4)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2>阴道(产道/子肠):首见《诸病源候论》1)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2)功能:①抵御外邪“自洁”作用;②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③阴阳交媾的器官;④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3>阴户(四边/产户):女性外阴。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4>玉门:阴道口及处女膜。玉门(未嫁),龙门(未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