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1《富贵不能淫》一、基本内容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3.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写孟子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都要坚守仁义。二、基础知识积累重点词语解释岂:难道9、戒之:告诫是;这10、必恭必戒:谨慎诚:真正,确实11、女:同“汝”,你4、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12、夫子:丈夫5、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13、正:准则,标准6、焉:怎么,哪里14、由:遵从7、冠:行冠礼15、淫:使……迷惑、惑乱8、命:教导、训诲16、得志:实现谓:称作17、移:使……动摇、改变18、屈:使……屈服19、焉得:能够20、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居21、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22、独行其道(名词,道路)妾23、妇之道也(名词,原则、行为准则)重点句子翻译:“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子未学礼乎?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6、女子之嫁也,母命之,7、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8、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7%8B%AC%E8%A1%8C%E5%85%B6%E9%81%93&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t"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独行其道。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问答题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敬仰、崇拜、羡慕。反问句式、“诚”字、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体现景春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应该以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两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之“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课后题一)孟子提出了三方面的标准: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5.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原句回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回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8.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课后题一)孟子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