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菜碎碎念散文.docx
上传人:睿达****的的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芽菜碎碎念散文.docx

芽菜碎碎念散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芽菜碎碎念散文芽菜碎碎念散文窗外细雨微微,枝头上的鸟儿啾啾,雨拦住了出行的脚步。无心赏雨,更无心聆听鸟语,百无聊赖地拿起茶几上的晚报随便翻阅。醒目的红色标题:“这四种芽菜营养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标题下方一行加粗的黑体字中提到的黄豆芽、豌豆苗、香椿苗等便勾起了我的回忆,把时光拉回儿时的记忆,眼前仿佛一盘盘葱绿的青蒜苗、一盆盆伸着小白腿的黄豆芽。尽管它们是一些不起眼的可以食用的苗或是芽,但那也是记忆里的曾经美好。儿时的故乡,冬天的大地一片肃静,田野也像冬眠的老人那样沉静。牛、马、骡子或是驴这些农家人耕种收割的好帮手,终于有机会躲在牲口棚里歇歇脚了。村子各家宅院里的树已是光秃秃的瘦影寒风中伫立。偶尔的一场夜雪,推开门窗,才会见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故乡的冬日是肃然、宁静的,与一把快要绞出绿的吵闹的春天似乎是两个不相宜的季节。与热烈的夏季相比则少了一份轰轰烈烈,若是与硕果累累枝头的秋相比,更是少了一份自然的喜气。寒冷的冬日村子很难见到一丝绿影婆娑,这时候农家人便会寻到他们眼中的一抹绿景了。不知道是谁家先有的那么一丝念头,反正到了冬天,村子里农家人便会在住室依北墙摆放的那个暗红色的大板柜上,或是向阳的窗台上,摆放上几盘青蒜苗。青蒜苗,大蒜生长出来的芽,故乡的冬天,村子里各家各户的一抹绿影。宁静的绿,以至于多少年后我看到超凡脱俗的水仙花,便会想起青蒜苗的那一抹绿影来。虽然它们两者不可同比,但是我眼中似乎看到青蒜苗有着水仙花的一种雅。那时候大蒜也不是什么稀罕物,我住居的村子虽说不种植,但是每当大蒜收获的季节,那些卖大蒜的人左右肩上都会搭拉着很多编好的蒜辫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叫卖的声音总是此起彼伏。当然,村里的婶子、大娘免不了与卖大蒜人的讨价还价一番。这个说“你的蒜头太小啦,少给一块。”那个说:“你这蒜辫子上的大蒜数目也太少了,去点钱咋样?”七嘴八舌、唧唧喳喳,挤眉弄眼地挤兑着卖蒜人。卖蒜人看上去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也不会太计较。此时母亲也会买上几串蒜辫子,本分的母亲从来不与卖蒜人讨价还价,母亲觉得人家也是辛辛苦苦的种植。饱满的蒜头个个挨着排列在还隐约见绿的蒜辫子上,母亲在房檐下阴凉处钉几颗铁钉把蒜辫子挂起来,需用时依次从蒜辫子上摘取。到了冬天,大蒜不抗冻,母亲就将它们拿到过堂屋存放。养蒜苗时,先紧着那些已见出芽的、或是拿捏着不是之前那么坚实的剥去蒜瓣的外皮,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席篾儿(高粱秆的皮劈开,去掉里面的瓤而形成的细长但有韧性的薄片)将蒜瓣逐个穿成串儿,一圈一圈地依次摆放在盘子里,最后放上干净的凉水,再把它们放到向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它们的长势。每一个植物也是一种生命,有适合的温度,才会更好的生长。儿时故乡的房子窗户是木质的红漆框,红漆框下的窗台上,一盘盘白色的瓷盘,一圈圈透着白的蒜瓣,红与白搭在一起扎眼、有丝丝喜气裹着白。耐着性子等上三五天,蒜瓣尖上已是萌萌地绿芽儿了。把盘子里原来的水倒掉,再重新放入干净的水,以保证水质不会浑浊。这时你会发现,蒜瓣已经生出白根,不几日,那些白根互相牵扯、纠缠在一起,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的根了。接下来的长势似是“疯长”,头天晚上你还好奇地端详着、喃喃自语地催促它们:“快点长、快点长!”第二天清晨,它们已是碧绿的叶子,茎也是亭亭玉立于白玉盘里似的。一缕暖阳透过窗洒在水灵灵的青蒜苗上,衬着更鲜亮的红漆玻璃框,一红一绿恰似栩栩如生的一幅画。接着几片叶子长成,茎也跟着蹿高,煞有“蒸蒸日上”的势头。若是再较强的光线,蒜苗的颜色会稍黄,此时想保持它们的碧绿,将它们移到光线稍暗处,便是可以多赏几日它们的碧绿了。最佳的摆放处就属当年几乎家家陈设的那个大板柜了,暗红的柜面上,白瓷盘里窈窕的碧绿,纤细地腰肢挺拔,不用摇摆任何姿势便是可人的让人爱怜。再长高些,母亲用纤细的手指掐一些下来,蘸一口自家产的黄豆酱,一丝丝蒜香入口。若是刚巧父亲从城里休假回来,青蒜苗炒鸡蛋那才是味道极美的。而那是儿时记忆里不常有的,其余时间鸡蛋大多是母亲拿去卖钱贴补家用的。农家人或许不会留意那一盘盘葱茏是不是有诗意,但是在冬天这个单调乏味的季节里,他们不经意间的那一抹充满生机的绿,点缀了荒芜的冬天,不就是冬天里的一首诗吗?青蒜苗的一抹绿影,是不远处的一缕春光折射吧!黄豆芽是儿时记忆里,只有冬天或是春节前后,婶子、大娘们才开始张罗着生的。我的故乡水土肥沃,黄豆是当年种植比较多的物种。黄豆除了卖钱,当时村里人大多喜欢在黄豆收获的季节,用炒熟的黄豆做主料,做上一大缸黄豆酱,整整可以吃到第二年新豆子产下来。余下来的一部分,除了平时拿来换点豆腐调剂一下饮食,还要留有一部分准备生豆芽。儿时记忆里家家户户几乎不用现金购买豆腐,大多数是拿着自家产的黄豆去与走街串巷的卖豆腐的人等价兑换,据说这个交换方式现在也有在保持,不过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延用。人老了或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