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跨界融合大势所趋跨界融合大势所趋现在随着微信等新型应用服务模式的出现,一些互联网运营商实际上已经进入电信业务了,这种身份的转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加明显。中国信息通讯行业生态链问题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如果简单地界定这个生态链健康或不健康是不准确的,信息通讯行业生态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如此简单评判。信息通讯市场的生态链涉及到设备的供应商、运营商甚至新兴的互联网厂商,这个市场中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几个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而变为了传统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厂商、以及IT硬件厂商三者之间的博弈与竞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市场,不能简单地界定是否健康,而应该看现在呈现的信息通讯市场生态链是否适合行业未来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信息通讯行业的国家都有其行业生态链,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通讯生态链是绝对健康的,是能说某个国家的信息通讯行业生态链更加适合这个国家的行业发展需要。而且这个市场中三个主要的竞争者:传统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厂商以及IT硬件厂商,分处在产业链上下游,并不是一种谁必须把谁吃掉的关系。现在,新崛起的互联网运营商在信息通讯市场中扮演着新型角色。以前,这些互联网运营商,仅仅是生态链中的内容提供者,这里面包括门户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等多种类型。但是现在随着微信等新型应用服务模式的出现,一些互联网运营商实际上已经进入电信业务了,这种身份的转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加明显。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占到全球流量的10%,亚太地区的比例更高,已占到17.84%。这个是2012年5月份的数据,估计2016年智能手机占12%,流量占82%。在2016年全世界的移动数据流量当中,手机要占到一半,平板电脑占10%,而中国产生的移动数据流量在2016年大概占全世界的1/10。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现在的信息通讯市场中,部分互联网运营商与传统电信运营商是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未来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这种身份的界限不会再这么清楚,运营、服务、渠道、内容等领域的界限会变得更加模糊。手持智能终端与平板电脑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苹果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将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垂直结合,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诺基亚满足于在功能手机上的业绩,向智能手机的转型上反映迟钝,虽然在2006年就推出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口号,但缺乏行动。IBM出售PC业务,近年来以60亿美元收购云计算与管理软件公司,现在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已占70%,成功实现转型。相反的例子是,惠普错过了计算行业的重要转型期,包括平板电脑和云计算的兴起及移动互联网市场。戴尔一年来市场缩水20%,通过收购向数据中心软件、服务器提供转型。微软以98.5亿美元收购Skype,进军社交、网络电话和视频会议。Oracle以74亿美元收购SUN,获得JAVA和Solaris两项软件资产,打造软硬件一体化供应商,进军社交网络服务。互联网企业入局手机产业链,他们并不看重从手机硬件之中获利。跨界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在未来,传统电信运营商也会从事内容提供服务。其实现在这些传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行动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有自己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有些传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跟搜索引擎厂商进行合作。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也纷纷面对移动互联网进行转型,中国电信提出去电信化,实现规模经营、流量经营。中国联通注重规模增长与协调发展、创新变革。中国移动聚焦“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中国移动还打算把他下面的云计算公司分割出来独立运行。目前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互联网运营商进军硬件领域,做移动终端以期布局移动互联网。但是真正自己全方位进军硬件领域的还是极少数,大部分所谓进军硬件领域的互联网运营商采用的是和手机厂商合作的方式。在合作机上,这些互联网厂商嵌入了一些软件和应用,让手机用户一上网就上到他们自己的平台中去,这是一种捆绑的方式。但是这种与手机厂商合作的模式,说到底并不是互联网运营商彻底、全方位进军硬件领域,这些互联网运营商只是希望加强他们自己的平台力量,能够在新的信息通讯时代更好地把用户聚集在一起。现在,这些已经提早布局未来信息通讯市场的互联网运营商之中已经出现了几个巨头公司。不能否认,在未来,这些巨头公司很有可能会把小公司的市场一点点蚕食掉。但是,那些很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公司仍然是极具竞争力的。上面提到过,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嵌入软件和应用等方式,捆绑了用户,对于这种捆绑现象我们也要区分来分析。对于捆绑行为,不能说是犯法,但是要分辨你捆绑所用的方式以及捆绑后的目的。如果是以泄露用户隐私为目的的盈利手段,那是非常错误的。最好的“捆绑”方式,就是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让用户觉得你产品的体验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