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晋祠导游词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晋祠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晋祠导游词1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晋祠导游词2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大同国旅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这里遍布着国内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流传出美妙动人的历史故事。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书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录。这就是说,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建筑为水镜台,坐东向西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明朝,现在我们看的的这个面为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前面是单檐卷棚顶,面向圣母殿。演戏时为前台。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整个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这样的戏台。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通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